2008年2月16日,在冰雪灾害最严重的湖南郴通往桂阳县的崎岖山路上,一辆车身满是泥巴并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字样的“冀B”牌照中巴车,小心翼翼地行驶着。车上载的是河北唐山的13位农民,自费来到湖南郴州抗灾。
真正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这13个农民志愿者成了媒体的主角。这些腊月三十就出发的燕赵汉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最大的69岁,最小的19岁,他们不属于任何组织,只拿着村里的介绍信。也没有企业的赞助,只是农民宋志永自己拿了3万元,他们也没有什么技术装备支持,但他们告诉湖南电网的同志:我们可以抬工具,运材料,让我们参加吧。他们也不想出名,他们说自己是地里刨食的农民,成为新闻材料还很别扭。他们甚至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能够坚持到哪天就坚持到哪天,哪里就到哪里去。但他们有一样别人不具备的东西—真诚的爱心与互助的精神。这是一种真正的志愿者精神,这是志愿者的胜利。
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15年后的今天,数十万志愿者再一次在京广铁路沿线等一展风采,“爱心融冰雪,互助战严寒——志愿者抗雪救灾大行动”,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一助一”,已经形成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青年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六大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2.68亿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众所周知,公民参与社会的程度越高,这个社会也就越有活力,经济和政治也就越发达。公民参与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推动这一进步的关键是志愿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志愿精神这在13位农民兄弟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整个社会要对这种精神给予最殷切的关注和无私的鼓励。
曾几何时,很多物质上富有的人的却在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除了用豪宅、名车作外衣,用富豪白领明星作标识,用尔虞我诈、奢华生活作谋略,连糜烂生活的证据也以艳照门的名目登堂入室。但在这些物质的包装下却是苍白的精神。相比较捐助面前集体失踪房地产商,春节某著名寺庙前多了4倍的香客,这13个农民的精神可谓是辉同日月。
志愿精神大行其道,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让志愿精神从一种生活时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最终变成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这就需要这个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精神追求当作时尚,需要我们的媒体把有精神追求的人当作主角。(金匀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