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0日,周毅刚到海云乡,作为乡长助理的他负责联系同心村。这一天,他在下村时遇见四组的村民一行四人抬着一头猪去卖,他在帮助抬猪的途中得知,由于远离公路主干线,村民卖一头肥猪仅人工费就大约需要60元。不便的交通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他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带领村民修路。修路的消息不胫而走,周毅担任修路总指挥。同心村四组六十多岁的张玉成老人激动地说:“我们想修路已经想了二十多年,谁能帮我们把路修好,我们同心四组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都将记住他。”这更坚定了周毅修路的决心。但是由于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有些村民认为修路不是损了自己的田就是坏了自己的土。有的村民甚至说,这么多年都过来了,不修路照样过活。所以因为村民的意见不一致,一直无法动工。周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深知动工修路的第一步是统一村民的思想,必须做通有顾虑的村民的思想工作。单说和农民协调土地问题就费了很大劲儿。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每天一下班,顾不上吃饭,就到那些对修路有抵制情绪的村民家里,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在宋功文家里,头几次根本见不着人,老宋老躲着他,但周毅不灰心,仍然一有空就去,给孩子辅导作业,与他的家人拉家常,帮他家干农活,渐渐的,宋功文态度有了缓和,最终和周毅坐下来谈了。周毅给他讲“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给他算一年内因交通不便多花掉十多万冤枉钱的经济账。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宋功文终于想通了,愿意接受组里的安排,调换土地,同意修路了。
对叶世友的工作就更不轻松了。叶世友被村民称为“五不户”,即不参加村民大会、不投工投劳、不集资、不调换土地、不见周毅。所以,周毅连他家的门都进不去,于是周毅就到地里找他,一边帮他干活,一边给他讲村子的落后是因为路不畅通,讲周围的村组都因为修路而富裕起来的事实,给他讲自己的打算和目标。叶世友终于肯作出让步了。但条件是:不投工投劳不集资,且调换的土地不能太差。周毅答应了。修路障碍被一点点攻破后,周毅连续召开了十几个村民会议,讨论修路方案,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修好路。2003年12月9日,公路终于破土动工了。寒冬腊月,筑路动工的声音犹如一声春雷在冻结了几十年的土地上炸响了,仿佛预示着同心村的春天来了。但“麻烦事”远没有结束。按照设计方案,公路将在四组村民严光富家的祖坟后经过,由于受“走前不走后”封建思想的影响,严光富坚决反对,工程为此停工了四天,最后还是周毅反复做思想工作,说服了严光富,修路得以按原计划进行。可是几天后,工程再次停工,因为公路要经过罗大银家刚刚修建的水井,又是周毅连续几天上门做工作,最终说服了他。在修路的过程中由于占用别人的地,需要赔偿青苗费,周毅就自己掏腰包。周毅凭着他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信念征服了村民。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听说村里要修路,每天都要到现场,帮村民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老人没有等到路修好就离开了人世。老人临终前说:“周乡长是好人,一个外地大学生来到我们穷山沟,实在是不容易,为了修路,脚都跑大了。我死了以后,就把我那份土地拿来修路吧。”这样的深情厚义,周毅如何来负担和偿还?周毅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一条像样的路,回报父老乡亲。他以实际行动履行他的誓言,以一个普通村民的身份投入到修路的队伍中,他每天下班后或者节假日、休息日,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到修路现场穿上统靴或胶鞋参加劳动,这样村民修路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几个月下来,周毅双手磨起了老茧,体重也掉了十几斤。经过一冬的苦战,公路顺利竣工,一条宽 5米,长约3公里的“致富路”展现在村民面前。路修好了,交通运输方便了,给村民带来经济腾飞的机遇!仅煤炭、肥料、粮食等运输成本的节约,一年收入可增加近十万元。路修好后,当周毅和组长到叶世友家中就土地调换事宜与他进行商谈时,出乎意料的是,叶世友既不要土地,也不要赔偿。他说:“周乡长,现在公路修到了我的家门口,过去背煤炭要用一两天时间,现在车子半个多小时就到了,我如果还向组里要土地赔偿,恐怕一辈子都要被别人戳脊梁骨了。”通车典礼那天,周毅坐在农用车上,几十个村民跟在车后面自发地拿来鞭炮表示庆祝。在鞭炮声中,周毅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幸福。他的眼睛湿润了,心想再苦再累也值啊!第一步的成功,带来了“裂变效应”。周毅先后带领同心三组修筑公路3公里、同心二组4公里、同心九组1.5公里、同心七组2公里。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海云乡其他三个村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村组公路建设,目前全乡新修村组公路20公里左右。
十一、路修好之后
有句话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还有句话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确,路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路是用信念铺就的。周毅带着同心村民用双脚走出了一条致富路,也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人生路。在同心村,我理解了路的意义。当我和周毅、曹敏、小琴走在路上时,感慨最多的是曹敏和小琴。小琴家住在另外的村子里,家就在马路的边上,交通方便。两人已经谈了三年恋爱了,但有一段时间分手过。“为什么分手呢?”“她嫌我穷。”曹敏笑着说,“她来我们家不习惯,到处是山路,我们俩原来只能在田埂上散步的。现在好了,可以在大路上散步了。”我望着他们手拉手、肩并肩的背影,心想,是啊,在窄窄的田埂上散步,虽浪漫却惊险啊,哪像现在这样可以随心所欲的、自由的、轻松的、边走边跳的。“周乡,过来耍嘛(方言意为:过来玩嘛)!”循声望去,不远处一户人家正在盖楼房。“来喽!”周毅大声应道。这家姓罗,家里有七口人,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83岁。两个孩子,一个在外面打工,一个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路修好以后罗家就开始盖楼房了。我说,阿姨,你家日子过得不错啊,已经盖楼了。她说,同样的占地面积,修楼房更宽敞。“以前想过修楼房吗?”“没有想过,因为花钱太多,没有路的时候要雇人背砖、水泥、沙子,现在雇车拉拉得又快又多。现在修房子比以前要省一万多元,这一万多元可是我们家好几年的收入。要是没有周乡,我们这辈子也不会想修楼房的。”罗家的房前屋后都种着各种果树,她说都是周毅帮忙嫁接的。临走时我给他们全家拍了张照片。三位80多岁的老人站在修建中的楼房前,笑得很开心。本来说的是家访,其实是没有目标的,也不用计划,因为我们随时都可能被乡亲们叫住。这不,没走多远,又有一个在田里劳动的女人朝我们叫道:“周乡,回来了。过来耍嘛。”“要得。改天吧。秧子栽完了吗?有啥子事吗?”周毅站住了与她说了一些四川话。原来女人叫周毅过去采金银花。我们一路上走过来,经常看到一簇簇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的金银花。走在大路上,曹敏指着路旁一条羊肠小道告诉我,那是他小时候上学走的路。那条小路,在杂草、树木里的山坡上蜿蜒,只能容一个人走。这里的孩子们以前上学走的就是这样的小路或者田埂,遇到路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或者刮到树枝或者掉到田地里。如果掉到田地里,大家就笑他是“滚田狗吃了滚田酒”。衣服破了,湿了,就折回家换,如果来不及,就穿着湿衣服上学了。我们经过一段只容一个人走过的平板石头路时,小琴说,这样的路在以前就是村里的“国道”。我们走着走着又被一家人叫住了,主人姓叶。叶家的120多平米的房子是1988年盖的,砖瓦结构,虽然砖是自己烧的,当时都花了近两万元钱。瓦、水泥、沙子都是“汗盘”(意思是说全是流着汗水搬)的,一次一天就雇了四十多人,把原材料从山下背到家,就背了四五天,还要管饭,所以那时候修房子的成本很高。叶世仙是位60岁的老人,他说,这么多年来,只有周毅来了,同心村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修了路。他希望这条路还能完善,并且和沙湾区接通,那样卖猪就更方便了,而且也能卖上好价钱。村民冷清富给我算了一笔账:修房用的预制板每块60元,从城里运到山下每块运费需60元,再雇人从山下抬到山上家里,那么实际上每块预制板成本就是120元以上。冷清富盖房的时候买了60块预制板,8个人抬一块,每天最多抬5块,60块预制板就要抬12天,另外还要从山下把水泥、沙、瓦、砖等抬上来。而雇工的饭、酒、烟的费用加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修好路后,厂家用车免费把材料送到家里,所以现在修房和过去相比,一般都要节省两三万元。说着他指着屋前的一堆红砖和水泥说,材料已经备好,就等着选个好日子动工修房了。路修好以后,他还买了摩托车。据说,全村已经有30多台摩托车,平均两家一台。冷清富本来在沐川县城买了房子,但是现在路修好了,就不去了。他说,在农村住很舒服,家有良田,粮食、蔬菜均能自给自足,妻子懂祖传的兽医技术,家里养了20多头猪,仅养猪一项每年收入就达1万多元。街坊邻居的关系也非常好,舍不得走了。我也发现村民之间很团结,一家有什么事儿大家都伸手帮助,包括插秧、种田、修房。我在同心村的几天里,吃了好多家的饭。他们用当地最好的饭菜招待我,如野生鳝鱼、苦笋和豆花。曹敏还为我晒了好多金银花让我带回北京。于是我想如果土地能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大的实惠的话,谁愿意背井离乡飘在城市呢?从冷清富家出来,又被村民严光芬叫住。周毅感激地说,在修路的过程中,严光芬家的土地被占用了四分之一。虽然她家的土地被占得最多,她却没有要一点儿补偿。严光芬说,从前,背煤、抬猪、修房都因为没有路而吃了很多苦头,还多花了很多钱,现在周乡带着大家修路,是为了全村人着想,她自家吃点儿亏不算什么。现在她家也买了摩托车,以后还准备买大货车呢。严光芬在村里已经生活了四十多年,想起这么多年村里的变化,她说,除了1980年前后的土地下户(也就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外,再就是修路是一个大变化了。
十二、每一户老百姓都是他的家
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确,柴米油盐、种子化肥等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大事。周毅既干大事,又做小事,用他的爱心和责任心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而老百姓用同样的爱来感激他。他到每一家聊天吃饭,都像在走亲戚一样。黄昏时分,我和周毅到了曹敏的姨家。三栋大房三兄弟分别居住,房子连在一起围成了一个院子,颇像北京的四合院。院子和房子都比较破旧,屋里的摆设也相当简单,属于同心村的中等人家。因为,晚上有好多人在一起吃饭,所以老远就能听到院子里人声喧哗。院子里有两伙人在打牌。见我们来了,大家招呼周毅打牌,于是周毅和几个人又开了一桌牌。玩牌的,指手画脚,大声叫喊,投入得很。他们玩的牌我叫不上名字,只有扑克牌的一半宽,上面画着很奇怪的图案。看到这牌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看见奶奶和村里的老太太一起玩这牌的情景,她们是赢钱的,当时以几分钱计算。小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围着牌桌跑,你追我赶。不一会儿有对双胞胎兄妹和一个大点儿的小男孩揪打在一起。那个大点儿的男孩先打了哥哥,这时妹妹冲上去打那个比她高半头的大男孩,毫不畏惧,真是个厉害的川妹子!一会儿他们又好了起来,小孩子真是可爱。这时,一个小男孩儿拿着一个铁钩推着一个大铁环跑,一大群小孩子在他身后跟着跑。一个铁环滚动着多少孩子的快乐啊。我抬起相机,把孩子们快乐的舞蹈定格了。我想,其实快乐可以如此简单!
在同心村的几天,我注意到村里的孩子见到周毅都大声地叫周叔叔,那声音甜甜的,脆脆的。虽然孩子们浑身上下没有鲜艳的色彩,但是破旧的衣服、暗淡的面庞和脏兮兮的小脚丫却掩盖不住他们那纯净的眼神和如金银花一样的气息。我也注意到,有的孩子是光着脚在地上跑来跑去的。我问一个十来岁的女孩儿“为什么不穿鞋?”她笑而不答。周毅说,她们都习惯了。我还注意到,院子里坐着两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也是赤着脚。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既是环境的也是习惯的。我想,整天与泥土打交道,与土地有过亲密接触的人才会真正地热爱土地。从小到老都无数次在土地上光着脚吧嗒吧嗒地走路的人,脚心是热的,身心都是热的……
于是,我理解了周毅,他为什么对同心村、对农村怀有那么深的感情!他小时候也一定同这些孩子们一样光着脚丫玩过铁环,成过“滚田狗”。当年周毅带着家乡的泥土走到杭州走进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带着知识和城市的文明走回农村。他之所以能够回来,我想是源于他对农村的了解,对农民的热爱。土地是人类最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理解了土地,热爱了土地,才能更加热爱祖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周毅就是如此吧。当夜色拥抱了一切时,人们看不见牌了。阵阵肉香也招惹着大家玩不下去了。女人们开始忙着端菜,不一会儿桌上就摆上了豆花、鳝鱼、苦笋……几十个人分别在不同的屋子里分坐成几个桌子,却吃着同一锅饭。真是又热闹又温暖!我一口气吃了两小碗饭,一大碗豆花。桌上有一位外村人,听说周毅就是名声在外的周乡时,开始大口地和周毅干酒,并说希望能把路修到他们村。饭后,我和曹敏、小琴先回家。我们走在漆黑的夜里,如果没有摩托车的灯光,我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是山,哪里是田,哪里是家。这就是乡村的夜!5月7日是海云乡每月逢七的集市。摆着日用杂货、食品肉类、蔬菜水果、服装鞋帽的商品小摊,如长龙般列在乡里惟一的一条水泥路两侧。时而还传来卖感冒药的、膏药的、老鼠蟑螂药的吆喝声。好不热闹!
我们走在街上,食物的香味搅得我胃痒痒的。我们来到一家小吃店,只有四五张小桌子的店里已客满,最终我们好不容易坐了下来。小吃店的楼上就是周毅的宿舍,周毅称要上楼拿东西。我点了一碗面条和一碗豆腐脑,正专注门外的繁华时,一个声音从我的背后传来:“姐姐,就你一个人吗?”我回头一看,一时想不起她是谁。“哦?不,周毅上楼去了。”她哦了一声就走了。我猛然想起她是村民张国忠的儿媳妇,我在她家吃过饭。我回忆的这个功夫,她又回来了。“姐姐,我把你们的饭钱已经付了。”“这?这不行!”我忙抓住她的手。她挣开,跑掉了。我有些不安地望着眼前的面条。这时,周毅回来了。我把刚才的事情讲给他,他只说了一句:“我知道了。”我又追问:“那怎么办?怎么能让人家请我们吃饭呢?”周毅说:“他们经常这样的,偷偷地帮我付钱,所以我不敢在外面吃饭,你想吃我也没有办法啊。”我明白刚才他为什么非要上楼了。我说想吃碗面,他不是特别情愿地拉长声音说了一个“行”字。
十三、小四川
当周毅还是一个刚从大学校门走出来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深入情况复杂的基层时,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如何面对老百姓?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如何把他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为老百姓服务的实际能力?如何对待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两年多的实践证明,周毅经受住了挑战和考验。在两年多志愿者生活中,周毅几乎每天平均要走十多里路,在村里穿梭奔波,到老百姓家里嘘寒问暖。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挂在他的心上……当我们面对面地聊天时,当我们同坐一辆摩托车时,当我们在乡亲家里聊天吃饭时,当我看着周毅和老百姓为了一件事大声争执时,当望着蜿蜒的路和他嫁接的片片果树林时,我时时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这力量从哪里来呢?周毅1978年出生在四川省遂宁县的一个农村,那里比同心村还要穷。他7岁那年,父母离异,母亲和大哥一起生活,他和两个姐姐与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很注意培养周毅,全家只有他上了大学。周毅从小自立、要强,他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早上五六点钟就自己起来做早饭,然后打着火把到学校,蹲在教室门口等老师来,就是为了争第一名(第一个到学校的),学习成绩也要争第一。每年寒暑假时他都帮家里干农活,挑粪、挑水、插秧子、收谷子,劳动对他来说已经成为习惯。上了大学以后,他是宿舍里最勤快的人。宿舍里打水、扫地所有的活儿他都承包了,他总是一人拎四个暖水瓶……周毅数年坚持每天晨跑。他曾经得过浙江理工大学的万米冠军,在杭州市高校大学生运动会上也取得过好成绩。大学四年里周毅把不少时间交给了运动场,在运动场上他锻炼了意志,思考了人生。2003年7月周毅从浙江工程学院(现为浙江理工大学)毕业了,对于他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当志愿者的选择,父亲很支持。当年学校选派志愿者时只选了周毅一个人,面试老师的理由是:该生务实,有干劲儿。
2003年9月,周毅被分配到贫困县沐川后,他服从组织安排,到该县最偏远的海云乡任党委委员、乡长助理。周毅刚来到海云乡时,由于没有很快给他分配具体工作任务,因此他在办公室看了一个星期的报纸。当时他想,难道志愿者就是来看报纸的吗?于是,周毅主动选择了下村,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跑遍了海云乡的山山水水。可以说,他与老百姓的感情是用双脚走出来的啊!周毅身高一米六五左右,体态较单薄,当我坐在摩托车上,坐在周毅那并不宽阔的腰身后面,紧紧抓着他那并不坚实的双肩时,我在想像这样一个青年人是如何站在全村老百姓面前发表自己的执政演说?如何做群众工作的呢?有人说,农村工作不好做啊,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啊。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你到底为老百姓做了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不是真正地在为老百姓做事?如果不是,当然老百姓不会听你的,工作就的确不好做了。周毅挨过老百姓的骂,也有过少数人反对他,但是他却说:“如果他们骂我,说明我还做得不好。”曹敏说第一次认识周毅是他作为乡干部在台上讲话,周毅那有点儿女气的声音最初并没有引起曹敏的注意。周毅是用他的实际行动,用他那还稚嫩的双脚在同心村的土地上夯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用他炽热的心赢得了民心。同心村人说,没有周毅就没有现在的路。而没有路就没有全村人的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期待,没有期待就没有希望。周毅带给同心村人的是梦想、更大的梦想,而最终是希望!在人的一生中有关键的几步,把握好了,就成功了。选择当志愿者是周毅人生中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选择,而选择周毅当村党支部书记又是同心村老百姓政治生活中重大而关键的选择。
然而,同心村老百姓差一点儿与这个现实擦肩而过。因为,按照规定,周毅不是本村人,还是一名志愿者,不能参加村党支部书记的竞选。但是通过村民的民主推选(海选),周毅却成了五名候选人之一。材料报到乡政府后,领导说,不行,不行,周毅不是同心村人,怎么可以当村党支部书记?于是周毅被刷掉了。有一天,周毅到团县委办事,把这个情况对团县委的一个工作人员讲了,那个人说:“这是好事啊,你去跟组织部部长说说吧。”
组织部部长听后说:“好啊,我们应当支持,这是老百姓自己的选择,应当顺应嘛。”后来县委书记罗冬灵知道此事后,也非常支持。虽然,这个决定带有一定的人治色彩,但是我为沐川县领导顺应民意的做法喝彩!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成就了同心村老百姓,成就了志愿者,成就了周毅。见到罗冬灵书记的时候,他刚从乡下调研回来,整洁的衣服,儒雅、精明的气质让我眼前一亮。我打量着罗书记,忽然发现他的双脚粘满了泥水,这时我的心里一亮……罗冬灵刚从乐山市体育总局调过来。他对周毅非常关注并给予过很多支持。他说:“周毅个人素质好,热爱西部山区,感动了我们的领导干部,所以我号召全县的领导干部向他学习。周毅作为志愿者不仅在山区服务,还想方设法为山区人民谋福利,我们应当支持他。同时,对志愿者的支持与全县提出的‘人才兴县’发展思路是一致的。”
现在沐川县正在进行“学习型县域”的建设,曾派遣干部到沿海等经济发达省份考察学习,同时引进人才包括西部计划志愿者,为发展全县经济准备雄厚的人力资源。西部地区要想发展,人才是关键,而向西部派遣志愿者是输入人才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方式。“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国家的一个大战略,需要高校、团组织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所以,志愿者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一靠志愿者的个人素质,二靠好的环境和平台。团县委书记王邑丹向我介绍了沐川县近两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展的情况。2003年沐川县来了42名志愿者,2004年有11名志愿者结束服务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同年又迎来了34名志愿者。2005年有65名志愿者,其中有28名是四川籍的,其他的有浙江、河北、北京和湖南的;来自的学校主要有:浙江理工大学、宁波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承德医学院、西南石油学院等;志愿者中来自农村的占60%强,城市的不到40%。针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团委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出了以下两点改进建议:一、高校要严把招募关,选派真正优秀的大学生到西部,要保证质量而不是单求数量。同时,转变派志愿者等于就业的思想。原则上志愿者在服务期间档案放在学校,服务期满时与当年大学毕业生一样享受同等就业待遇,但实际上这方面并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二、基层团组织和服务单位要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由于当代大学毕业生心理年龄较小,心气高、自我、优越感强,面对落后地区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容易产生消极或抵触情绪。这样势必会影响志愿服务质量,志愿者自身得不到锻炼,服务单位也不满意。因此服务单位的各级领导应提高对志愿者事业的认识,关心照顾志愿者,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和培训机制。
2004年,周毅获得年度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金奖,2005年,又获得年度“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周毅作为一名志愿者是成功的,这源于周毅的努力,源于同心村老百姓的支持,源于沐川县各级领导对他的帮助。如今,两年志愿者服务期已满的周毅,仍然在做着志愿者,继续履行着村支书的职责,他表示要在三年任期内带领同心村百姓实现更大的梦想!离开同心村几个月以来,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这样一个图景:黄昏,四川盆地的某个小村里,一个年轻的、单薄的却十分坚毅的身影行走在坎坷的路上,行走在人民群众之中……
后一篇:警惕志愿服务形式化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