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看了大家关于民族大学选拔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评论,很有感触。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第四届“奉献者风采”报告团。小编与报告团的一名优秀志愿者--贺金林取得了联系。他作为“基层志愿者”博克的小编,对此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对志愿者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有着深刻理解的志愿者,小编可以看的出来,他的字字句句充满着对这份事业的感情和期望。
近几日看到很多网友讨论起关于民族大学选拔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话题,多是负面评价。其中一篇《请不要给志愿者的热情泼冷水》的文章更是措辞犀利。作为博客的小编,更是作为一名对志愿者事业充满感情的普通志愿者,我想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看法。
初进大学时,我在众多的学生社团中唯一选择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只因“志愿者”三个字闪烁的灼灼华彩。做志愿者,并非想象中的简单而浪漫,一路走来,经历了初次参加活动的兴奋,承受了繁杂项目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平时琐碎活动的平淡。但平淡和压力磨平不了理想和热情,每当我累时倦时,脑海里会出现那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会出现西部冒着袅袅炊烟却毫无生气的贫困山村,于是我咬牙坚持。相信在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如我一般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的青年人,有着崇高的理想,渴望为那些弱势群体、贫困地区尽绵薄之力。
而今,作为一名志愿者中的志愿者,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浓的感情,更深的理解。自1993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以来,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网络日趋健全,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志愿者队伍日益壮大,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志愿服务理念不断普及,在服务社会、教育青年、传播文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000多万人。面对这样的数字,你能想到什么?志愿者群体短期内的迅速庞大,除了党政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人们对于志愿精神的理解和推崇,“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理念能与人们心中的崇高情怀引起共鸣。在小编看来,这也是志愿者事业在中国虽历尽坎坷,却依旧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所有的志愿者都是可敬可爱的,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着一个大同世界,他们是时代崇高的名片。
崇高是在精神层面的意义来讲,但崇高并不代表兼容并包。这里想要谈两个意思。首先,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叫做志愿者。《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中规定,“志愿者(Volunteer,也称志愿人员、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现在社会中很多人打着志愿者的旗号,做的却是为己牟利、损害大家的事情,他们看重的是“志愿者”这块崇高的牌子;再者,即使一名非常优秀的志愿者也不可能合适所有的志愿项目。志愿者要服务他人回报社会,就要掌握必须的技能,但在学科分化严重的今天,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技能,这也就决定了志愿项目在挑选志愿者的时候应该具有针对性和选拔性。这既是对被服务对象负责,更是对志愿者事业负责。
很多网友看到民族大学选拔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消息愤愤然,我完全可以理解,特别是在看到在志愿者的头上加上“PK”、“选秀”等娱乐化极强的字眼,换作是我也会气愤。正是因为我们对她的期盼太多,我们都在守护“志愿者”这块净土。这时小编忽然想到艾青的那句“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很贴切。但是,小编想说,“PK”、“选秀”在这个语境下并非贬义,门槛高了却能让志愿者事业保质保量,它说明中国志愿者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说明能够从报名到参加志愿者服务是一件更加崇高的事情。做志愿者,需要的不仅仅是胸怀四野、爱及八荒的浪漫情怀,她也需要将你的情怀同你的能力结合起来惠及他人,这是对志愿者赋予的新的时代要求,也正是如此,志愿者才会愈加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