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2006-08-25 16:32:19)
分类: 文化娱乐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默冰子
 
    郭小橹, 女,2000年夏天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电影学院硕士学位,做了大学教师。生活在影像与文学之间,出版了电影小说集《我妈妈的男朋友是谁》,编了些电影《网络时代的爱情》、《梦幻田园》、《河流时光》等曾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信任奖和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
  
                                回忆录背景

  这个眼角沧桑、笑容温暖的女子,15岁之前和祖父祖母生活在浙江一个叫石塘渔镇的半岛上。1993年就读北京电影学院,2000年研究生毕业。去年应英国国立电影电视学院之邀,在伦敦做访问学者。已出版散文集《电影地图》《电影理论笔记》《梦中或不是梦中的飞行》,长篇小说《芬芳的三十七度二》,电影剧本《我妈妈的男朋友是谁》。
  和那些年纪相仿的女作家一样,郭小橹曾经也关注城市和时尚。第一部长篇《芬芳的三十七度二》就是写城市青年和城市生活的。可是很快,她对这种写作感到了“绝望”。因为那些故事、那些人物、那些发生故事的场所,跟她没有距离感。城市仿佛一个空洞的概念,平面、没有力量,没有一颗长在内心里越来越大的果实——尽管她在北京已生活了十年,对城市时尚、城市文化并不陌生。
  “我在北京看到了绝妙的现代农村合作社的一种景观。这个是我眼中的中国城市,我要写就写这个。我才不要挤进什么城市时尚写作的行列,我才不要把自己规模化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写鱼,写大海,写观音娘娘,写那些已经变成超现实的现实。像我的石头镇。”
  外表孱弱的郭小橹,其实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智慧,警醒,超乎年龄的成熟。一年的访学结束,郭小橹却不打算回国。她忙着用英文写一个新长篇,关于生活在别处,和兰登书屋出版社签了约;同时在伦敦拍纪录片。“我想我未来的生活是两边跑,其实我也不知道会在哪儿,在哪儿这个问题不重要……”
  写小说,拍电影,在全世界走来走去……这是郭小橹的“超现实”生活方式。
                                        (原载文汇新民联合报)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作者(上二排左7)与郭小橹(上一排左3)一起参加青少年文学夏令营
 
 
中国70后美女作家郭小橹
    郭小撸的诗

爱情与中产阶级


听说你在郊外打棒球
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
肩上的挎包带断了
左手抱着五百张七十克的复印纸
右手抓着我那可怜的挎包
里面有一包怀孕测纸 一本不合时宜的杰克·克鲁瓦克
一瓶矿泉水
我与这个城市里的无产阶级一样
在滚滚车流中
翘首以望跟自己有关的班车

人人向往富裕美丽的生活
TALKING HEADS 在歌里唱
你发现你坐在一辆大汽车里
你发现你生活在一座美丽的房子里
你发现房子里有个美丽的妻子
可是
有一天你可能问自己
哪儿是我的大汽车
那不是我美丽的大房子
那也不是我美丽的妻子

我第一次听到TALKING HEADS唱这首歌的时候
你说
这歌手快疯了
疯子写出来的歌真好啊
嗨 亲爱的 这是你当时对我说的话
我差点掉眼泪
那时我觉得我是爱你的
爱一个中产阶级也是不由自主的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我开始恨你 不仅恨你
我开始仇恨每一个中产阶级
开始厌恶每一个白领的生活
我仇恨你见面的友善的方式
我仇恨你正常有序的生活规律
八点起床 九点上班
六点下班 周末郊游 假期出国
与办公室异性保持彬彬有礼的距离
月底收进稳定的薪金

我仇恨属于你的一切
我仇恨你熨烫平整的衬衣
我仇恨你不同场合时穿着的皮鞋
男用体香液 光洁的下颌
长度适中的头发
防止皮肤干燥的香皂
以及 主题不明的酒会
频频举杯 名片互递的派队
我仇恨与你有关的一切
我仇恨 那个声势浩大的中产阶级队伍

我愿意重新回到一种生活
在大马路上大声咳嗽 奋力吐痰
穿行路口时准时地患了红色色盲
(不像在伦敦街头)
我愿意大嚼水煮鱼 稀里哗啦地
花椒 辣子 流鼻涕 餐巾纸总不够用
鱼刺卡在喉咙里
大口吞菊花茶
我愿意穿拖鞋 屁股下不垫报纸
坐在马路牙子上看天
看一前一后争吵的夫妻
看互相咒骂的出租车司机
看冬天到来之前仍然着急买白菜的胡同妇女们
看四环路上撞瘪了头的大卡车
卡车司机的身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鲜血淋漓
我愿意粗鲁地交谈
他妈的 傻逼 你真牛逼
这一切 离你的中产阶级优雅生活远去
我碰撞到生活的毛边 这种质感
令我内心安宁
充满粗糙的喜悦
我想说 亲爱的
我们再见
就像邓丽君凄清地唱
GOOD-BYE MY LOVER
我的爱人 我把一切给了你
希望你能珍惜
好了 现在
我把一切还给我自己
爱自己
爱自己的阶级
无产也无畏

此刻我的仇恨被手中的钢笔慢慢吸收了
在电话里 我忽然听说你打完棒球了
我大喝一声
嗨 哥们 等一下
让我接着一棒
让我一棒把这中产阶级生活打回它的老家去
完了 我擦擦汗
放下手里的棒子(钢笔)
战争结束了
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没有阶级
一切平等
只有爱

 

 

?/P>

    新片《你的鱼今天怎么样》正在爱丁堡电影节上映,人却已回到北京,为伦敦某画廊拍一部诗化电影搜集素材;手头还有一本仍在修改中的英文长篇小说,已定于2007年2月由英国Chatto&Windus出版———这是在中国与英国文艺界“双向”行走的郭小橹习惯的生活。日前郭小橹在北京“书虫”咖啡馆与读者交流,并接受了记者采访。

    郭小橹在异国扬名始于2004年,当时她受到出版界大鳄“兰登书屋”的青睐,长篇小说《我心中的石头镇》推出了英译版。该小说为这位年轻的作家赢来了2005年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最终提名奖,尽管没有得到最高奖赏,但足以奠定郭小橹在异国文坛的一席之位。不久前郭小橹出现在北京,携英译者辛迪共同朗读了《石头镇》的片段,并介绍了自己即将在英美同时推出的首部英文小说《中英情人简明字典》(AConcise Chinese-EnglishDictionary forLovers)。

    英国评论界称郭小橹是“来自中国最鲜活的声音”。有批评家认为,《石头镇》讲述的凄惨故事中,潜在着童话或传说那样的神秘吸引力,读来像做梦一样。而即将由Chatto&Windus出版的《中英情人简明字典》,在亚马逊英国的网站上已有业界对此书的相关评论。

    文中说道,想不到用刻意糟糕的英语写成的此书,能如此令人眼前一亮。

    “首次用英语写作的郭小橹,拼出的文字图像已现出了‘畅销相’,颇有《迷失东京》和《乌克兰拖拉机简史》的风范。”

    爱写作,爱电影?写得太孤独了才拍电影

    新京报:2004年“兰登书屋”选择出版你的《我心中的石头镇》,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郭小橹:最开始辛迪把《石头镇》译成英语,我还一点看不懂。我不爱别人形容我“赤手空拳”、“在海外搏斗”,这些已经被人用得很空洞的词。其实在英国的经历跟在国内一样,我在英国弄了小说,寄给出版社,三年没有回答,忽然有一天就回答了。满世界都是“个人主义”的时代,就是说个人奋斗的才会成功。只是大家奋斗的方式不一样,我靠记忆,写妈妈的故事,爷爷的故事,不需要太依赖大环境,我不觉得我有优势。

    新京报:在海外发展的女性作家比男性作家存在更多的成功例子。中国女作家惯于叙述传统中国女性的生活,写缠脚布、纳妾等现象,对西方读者来说就很有异国情调。

    郭小橹:但我这一代的作家很多都选择走不一样的路,用自己的视角写个人经历。像在文学和电影上,我特别喜欢视点很清晰的作品,像法国的“新浪潮”、塞林格、杜拉斯;我才不要挤进什么城市时尚写作的行列,我才不要把自己规模化了。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写鱼,写大海,写观音娘娘,写那些已经变成超现实的现实,像我的《石头镇》。

    新京报:你最初以访问学者身份去英伦拍片,首先被人认识的角色是“电影人”。但现在似乎你的写作更吸引主流大众。

    郭小橹:2002年我已经发表了五部小说,但开始感到方向不清晰。我正处于第二段感情中,问题是在一间屋子里跟一个人厮守,对于写作来说缺乏新的、外来的影响,这样的生活对我的视野不利。这时刚好有个机会,我拿到一笔奖学金,就去英国拍电影了。并不是说我就那么热爱电影,当我扛着摄像机面对着伦敦的车水马龙,我就会对自己说,我要回去写作。但当时是把拍电影当成离开一个地方的机会。 

 

                  (选自<<新京报>>张璐诗)

 
 
   “回忆我和中国美女作家郭小橹的高中生活”连载文章待传,
敬请关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