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的悼明内容(1)“花寓明”和“春寓明”

(2007-04-24 17:15:45)
标签:

红楼梦

黛玉葬花

悼明

分类: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中的悼明内容(1)“花寓明”和“春寓明”


马兴华 在 2007-4-23 上午1:25 发表于 红楼艺苑- 学术研究

摘要


本文从《葬花吟》中读出"花榆明"三字,根据"榆"、"寓"近同音,得到"花寓明"。 "桃红又是一年春"即"桃花又是一年春",从中读出"花是春"。把"花是春"代入"花寓明",得到"春寓明"。"花寓明"和"春寓明"是两个重要的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书中大量的有关花和春的寓意。从《葬花吟》中还读出"三明"、"一明"、"一朝"等内容,证实三春即三明,指几个南明政权。黛玉葬花实际上是悼明,悼明是《红楼梦》的主题思想之一。


一、前言


蔡元培先生在《石头记索隐之一》中很早就提出《红楼梦》是"悼明之亡"的。蔡先生虽然看出了书中的"悼明之亡",但是缺乏严格的证明,被胡适先生抓住漏洞攻击为"笨猜谜"。胡适先生打着"科学考证"的招牌,结果却完全否定了《红楼梦》中的反清悼明的主题思想,把红楼梦研究引入歧途。此后八十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中是否有悼明的内容,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一些学者摆脱胡适的影响,论证了《红楼梦》中的悼明内容,把红楼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但是,要证明《红楼梦》中作者的确写了悼明之亡,却并非易事。因为红楼梦作者是在清朝文字狱的重压下写《红楼梦》的,明写悼明之亡不仅要被杀头,《红楼梦》(早期称《石头记》)也会被禁。他不得不把悼明之亡这类"真事"隐藏起来。《红楼梦》是一部隐书,按照一般汉语阅读规则是不可能读懂其中隐含内容的。


《红楼梦》中写了大量的悼亡内容。秦可卿的葬礼是悼亡,葬礼的规格达到国葬的规格。九月初二宝玉到城北悼念一个人是悼亡,在第四十三回作者用了半回的篇幅对这次悼亡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黛玉葬花是悼亡,《芙蓉女儿诔》是悼亡,宝玉关心秦钟的坟会被雨水冲坏是悼亡。悼亡在《红楼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有关悼亡的含义已经被陆续揭示出来,例如拙文指出秦可卿是抗清事业的化身,对秦可卿之死的哀悼是对抗清事业失败的哀悼,是对在抗清事业中牺牲的烈士的哀悼〔1〕;九月初二宝玉到城北悼念的是红楼梦作者延宁王朱由梿的弟弟,抗清英雄永宁王朱由植父子和世子妃彭氏〔2〕。已经有学者指出,黛玉葬花实际上是悼明。


二、探春和探花

《红楼梦》中写了大量的春和花,这些春和花有什么含义呢?就拿春字来说吧,作者写了"初春"、"三春"和贾府四春等。红学家对四春作过解释,把"元迎探惜"解释成"原应叹息",据说这种解释已经成为红学界的共识。可是这种解释把四个春字都删掉了,只留下"叹息"。光靠叹息是不可能读懂《红楼梦》的,我们不要受红学家的影响,重新解释春的含义。


四春中老三是探春。《现代汉语词典》对"探"字的解释是"试图发现隐藏的事物或情况"。据此,"探春"的意思是探索和发现春的含义,这是作者给出的提示。有了探春,自然会想到探花,书中还真的给出了探花二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探花是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时代指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三名者。探花是一个专有名词,作者不写林如海是状元榜眼,而写他是探花。有了对探春中探字的理解,就可以解释探花了。"探花"从字面上可以读出:探索和发现花的含义。这样解释探花,有人可能不同意,他们只懂得"探花"的一种含义。那些只会读《红楼梦》中表面文字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读懂《红楼梦》。让我们沿着作者指出的研究方向,探索春和花的含义。


三、花寓明


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把黛玉葬花写的凄凄婉婉,催人泪下,这首诗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难道作者写《葬花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描写一位贵族少女的悲伤吗?难道仅仅是为了还泪吗?《葬花吟》表面上是描写黛玉借葬花表达她的悲伤和痛苦,读者怎么会知道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呢?最好的办法是作者亲自对他创作这首诗的意图进行说明,免得"蜂蝶乱猜疑"。如果说《葬花吟》是悼明的,就必须从文本中找到确凿的证据。由于这首诗比较长,本文选取开头的十来句进行分析,看看作者在诗中隐藏了什么内容。《葬花吟》开头写到: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前两句中的"红游帘"三字暗含了作者延宁王朱由梿的名字,此问题笔者已经在前文中谈过,这里不再赘述。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第四句、第五句和第六句。第四句前半句"手把花锄出绣闺"中的第三个字是"花",第五句前半句"柳丝榆荚自芳菲"中的第三个字是"榆",第六句前半句"桃李明年能再发"中的第三个字是"明"。把上述每句的第三个字竖读,得"花榆明"。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仅仅读出"花榆明"还不能肯定这三个字是作者有意写的,"花榆明"也可能是作者无意写的,偶然被笔者读出。根据什么说"花榆明"肯定是作者特意写的呢?


"花榆明"既没有藏在句首,也没有藏在句尾,而是藏在句中,很难被人发现。这大概是"花榆明"隐藏至今的原因吧。作者为了使读者理解他的意图,在诗中对"花榆明"三字都进行了重复和强调。在"手把花锄出绣闺"后面的半句是"忍踏落花来复去",这里作者又写了一个"花"字,对前半句中的"花"进行了重复和强调。在"柳丝榆荚自芳菲"后面的半句"不管桃飘与李飞"中作者又用"与"字对"榆"进行了强调,"与"跟"榆"是近同音字。在第六句"桃李明年能再发"后面的半句"明年闺中知有谁?"中又写了一个"明"字,对前面的"明"字进行了重复和强调。总之,在上述三句中,作者对前半句的"花榆明"用了"花与明"作了重复和强调。对于这种重复和强调用偶然性是无法解释的,这说明"花榆明"是作者特意写进诗中的。关于"榆"字,书中还写了榆荫堂,这"榆荫堂"有什么含义?榆即寓,荫与隐是近同音字,所以榆荫堂即寓隐堂。作者写了"榆荫堂",实际上是对榆字进行解释。


在一般小说中如果读出"花榆明",是不允许随便解释成"花寓明"的,因为按照汉语阅读规则不允许随便使用同音字。但是,《红楼梦》很特殊,作者在书中明确告诉读者可以使用同音字,也可以使用拆字法,这两种方法都符合"红楼梦的阅读规则"。如果不掌握这两种阅读方法,是不可能读懂《红楼梦》的。按照"红楼梦的阅读规则",榆与寓是近同音字,可以把"花榆明"读成"花寓明",即花暗寓明,显然这里的"明"是指明朝的明。黛玉所葬,恰是桃花。"花寓明"也可以解释为"桃花寓明"。


"花寓明"是作者对《葬花吟》的说明,表面上写黛玉葬花,实际上通过葬花,表达对明亡的哀悼。从文本中读出"花寓明"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结果,这是一把打开《红楼梦》秘密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黛玉葬花是悼明的。

 
四、花是春


书中写了大量的花和春,花与春是什么关系呢?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写宝玉跟众姐妹玩占花名儿:


......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着道是:


桃红又是一年春。


注云:"杏花陪一盏,坐中同庚者陪一盏,同辰者陪一盏,同姓者陪一盏。"众人笑道:"这一回热闹有趣。"大家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黛玉与他同辰,只无同姓者。芳官忙道:"我也姓花,我也陪他一钟。"于是大家斟了酒,黛玉因向探春笑道:"命中该着招贵婿的,你是杏花,快喝了,我们好喝。"探春笑道:"这是个什么,大嫂子顺手给他一下子。"李纨笑道:"人家不得贵婿反挨打,我也不忍的。"说的众人都笑了。
 
"桃红又是一年春"这句诗出自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全诗如下: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原诗是"桃红又见一年春",作者把"又见"改为"又是",这一字之差,却大有深意。桃红是桃花的红色,诗中用于形容桃花盛开的景色,人们常用桃红柳绿形容春天的绚丽。引文中"袭人便伸手取了一支出来,却是一枝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这支签的主题是桃花,"武陵别景"的武陵是地名。桃花和武陵都见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文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在写出"桃红又是一年春"以后,作者又对花字进行了强调。"同姓者陪一盏",袭人和芳官都姓花,芳官的"芳"也是指花,"三春过后诸芳尽"中的芳是指花。综上所述,桃红是指桃花,所以"桃红又是一年春"也就是"桃花又是一年春"。根据春秋法子,"删其繁,撮其要",可以把"桃花又是一年春"中的"又"字删掉,"一年"是修饰"春"的,也可以删掉,仅保留主语和谓语,"桃花又是一年春"可读成"桃花是春"或"花是春"。


"花是春"还有一个旁证。第六十五回写兴儿向尤二姐介绍贾母和几位姑娘的情况,其中谈到三姑娘探春:


兴儿拍手笑道:"......我们大姑娘不用说,但凡不好也没这段大福了。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尤氏姊妹忙笑问何意。兴儿笑道:"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也是一位神道,可惜不是太太养的......"


作者借兴儿的话告诉我们探春的诨名叫"玫瑰花"。再看迎春,迎春是什么意思呢?有一点花卉知识的人都知道,迎春是花名,是迎春花的名字。第七回还写了周瑞家的给迎春和探春送宫花。书中把探春和迎春跟花联系在一起,二春都是花。


五、春寓明


把"桃花是春"或 "花是春"分别代入"桃花寓明"或"花寓明"中,就得到"春寓明"。"春寓明"跟"花寓明"一样,也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重要结果,是打开红楼梦隐含内容的一把钥匙。得到"春寓明"以后,书中许多有关春字的内容都可得到正确的解释。


再往下读《葬花吟》,"三月香巢已垒成"的第一个字是"三","明年花发虽可啄"的第一个字是"明",竖读得"三明"。"一年三百六十日"的第一个字是"一","明媚鲜妍能几时"的第一个字是"明",竖读得"一明"。下半句"一朝飘泊难寻觅"的前两字是"一朝",提示"一明"的含义是"一朝","明"是指明朝。"三明"中的"三"是一个概数,是指几个南明政权。应当指出,《红楼梦》中有两处出现了"三明",另一处是宝琴的《西江月》,在拙文(见文献〔3〕)中已经指出这是一首藏头诗: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藏有"汉隋三明",所以"三明"不是孤证。三春就是三明,指几个南明政权。"三春事业付东风"即"三明事业付东风"。书中的"三春争及初春景","勘破三春景不长","三春去后诸芳尽","〔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中的三春都是三明。上面提到的宝玉跟众姐妹玩占花名儿,还有一段:


湘云便绰起骰子来一掷个九点,数去该麝月。麝月便掣了一根出来。大家看时,这面上一枝荼縻花,题着"韶华胜极"四字,那边写着一句旧诗,道是:


开到荼縻花事了。


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麝月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


麝月提出"花事了"跟"送春"有什么关系?宝玉愁眉不答,作者的意图是请读者自己思考。根据"花寓明","花事了"就是"明事了",即明亡。根据"春寓明",送春就是送明,即悼明。《葬花吟》的最后两句是: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残、春尽、花落都是指明亡,人亡是指抗清的烈士。所以葬花即送春,就是悼明之亡。第二十三回写黛玉听到女孩子演习戏文"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七十回有:"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书中的春残花落、流水落花春去也、春尽花憔悴,以及"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 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都明写了春与花的依存关系,春天过去,花神退位。根据"花寓明",花落、花憔悴暗寓明亡,当然春残、春尽也同样暗寓明亡。秦可卿临别赠言"三春过后诸芳尽"是说几个南明朝廷失败了,抗清复明事业进入尾声。芳官姓花,诸芳就是诸花,也就是诸明。笔者在前文(见文献〔3、4〕)指出三春即三明是正确的。


某些红学家对黛玉的眼泪很不理解,甚至有人公开说他不喜欢黛玉。黛玉是一个贵族少女,受到贾母的宠爱,生活优裕,婢仆众多,即使父母双亡,身体多病,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眼泪呢?作者为了使黛玉的眼泪合理化,用"还泪说"进行掩饰。作者在第一回说过"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其实黛玉的眼泪也是作者的眼泪,是一个民族沦为亡国奴的眼泪,是为四千万人民被屠杀流的眼泪。读《红楼梦》,如果能够理解黛玉的眼泪,也算没有白读。


六、"花寓明"和"春寓明"证据确凿


藏头诗、藏字诗等本来属于文字游戏,但是也可以出现在小说里。《水浒》早于《红楼梦》,在第六十回《吴用智赚玉麒麟》中吴用骗卢俊义在墙壁上写了四句反诗:


卢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义到尽头原是命,反躬逃难必无忧。


这是一首藏头诗,结果逼得卢俊义上山落草。可见,即使在古代,如果藏头诗是反诗,官府还是要追究的,写诗的人仍然要承担法律责任。《水浒》中讲明了这是一首反诗,读者不会怀疑。但是小说《红楼梦》中没有讲明哪一首诗是藏字诗,这就需要读者分析判断了。


"花榆明"是直接从《葬花吟》中读出来的,是作者所写的,白纸黑字。"花榆明"不是猜出来的,也不是牵强附会出来的,这是从文本中得到的直接证据。至于榆可读成寓,有"榆荫堂"为证,同时也符合作者肯定的同音字方法。所以从"花榆明"得到"花寓明"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红楼梦阅读规则的。由"花寓明"和"花是春"得到"春寓明"也是顺理成章的。前文曾经读出了"青紫(子)玉(寓)金清"〔5〕。花寓明、春寓明、青寓清和子寓清都是揭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是反清悼明的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马兴华,秦可卿又名秦克清、秦赢、秦英,于 2005-09-28 发表在 红楼艺苑-品读红楼。
〔2〕马兴华,曹雪芹为什么姓曹(1)九月初二宝玉到城北祭奠的是谁, 于 2006-8-22 发表在 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3〕马兴华,宝琴的《西江月》是一首藏头诗(一),于 2006-04-26 发表在 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4〕马兴华,宝琴的《西江月》是一首藏头诗(二),于 2006-04-26 发表在 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5〕马兴华,《红楼梦》中的反清内容(1)青紫寓金清,在 2006-10-10 发表于红楼艺苑-学术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