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书院

(2012-05-30 21:32:24)
标签:

旅游

分类: 第三只眼

1、建立年代

  泰山书院始建于北宋祥符年间,一千多年来,这所誉满海内外的著名学府,历经宋、元、明、清朝代变迁,至民国初年,成为民国退隐将军冯玉祥的讲武堂及读书处。千年学府,弦歌不绝。至今,泰山书院仍为泰山景区重要景观。书院既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也以陶冶情操、培养品德为归依。美,不仅可以启迪文思,更有人格塑造潜移默化的功用。和先贤一样,建筑亦呈现出一种精细厚实的风格。泰山书院分左右两进,简单而丰富的。这里的每一块奇石、每一块匾、每一副联……都值得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2、建设规模

  泰山书院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脚下的200师原野战医院院内,比邻全国著名佛教寺院普照寺,上方为全国著名道家清修处三阳观,右邻中华民国上将冯玉祥读书处及古代五贤祠、胡公祠,为山东古代著名四大书院之一。书院西院有千年古银杏树一株,枝繁叶茂,传为肥城古代大学士唐仲冕手植。看上去高远而博大,精深而亲切,古老而鲜活,2008年经过重修,泰山书院建筑群,被山东省文物局批准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最后一任院长

  据史料记载,泰山书院最后一任院长为泰山学者唐仲冕。乾隆三十三年(1768),唐仲冕之父唐焕出任平阴知县,仲冕随父至此。两年后,生母谭氏病 卒,仲冕葬母于肥城陶山之阳,自此,结庐墓侧守孝。乾隆三十六年(1771),唐仲冕在陶山东麓修道书院潜心读书,自号陶山居士。寄情山水,遍游陶、牛二山,穷陶山七十二洞之奇,览牛山风景之丽。曾画《陶山望杏 图》,著《牛山叠翠》诗,一时文人竞相赞颂。乾隆四十六年(1781),唐仲冕应泰安州官员之邀,赴泰安主持泰山书院。其间,泰安知县黄钤重修《泰安县志》,唐仲冕参与其事。他“历扌门葛攀罗之险,亲历岱畎”,探访泰山名胜,遍览泰山典籍,对泰山地理历史作了深入研究。以为《泰山道里记》《泰山搜玉集》等书“各述一门,非岱岳之全”,而成书于明代的《岱史》, 虽资料丰富,但“分类杂陈,率多挂漏”,县志诸书也限于体制,对泰山未能遍录,“每以记载阙如为憾”。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效仿《史记》《汉书》的体例笔法,编撰《岱览》,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完成巨著,历时十二载。《岱览》全书共32卷,分《首编》《总览》《分览》《博览》《叙览》等 6部分,“征引经籍六百五十五种,录次金石七百六十六通”,层次明晰,稽考精审,图文并茂,受到当时著名文学家吴锡麟、史学家洪亮吉、钱大昕等人的称赞。钱大昕为此书题诗:“东岳寰中秀,图经手自编,群山收一览,五岳独自光。”唐仲冕勤于笔耕,著作颇多,除《岱览》外,尚有《陶山文录》十卷,《陶山诗录》二十四卷。

 

    乾隆五十八年(1793),唐仲冕中进士,历任荆溪(今江苏宜兴)、吴江知县,后升任海州(今江苏东海县)知州,又调任通州(今四川达县)、苏州知府。 嘉庆十年(1805),官至陕西布政使,代理巡抚。任职期间,兴利除害,多有惠政,乡民为之建生祠。辞官后迁居金陵(今南京)。道光三年(1823),唐仲冕返陶山祭扫母墓,写下了著名的《扫墓》诗。清宜宗为表彰他的功绩,特恩谥唐母为夫人,在其墓前立石人、石马及华表等,并刻立神道碑,遗迹至今尚存。道光七年(1827),唐仲冕病卒金陵,终年74岁,其子遵遗嘱将其归葬肥城陶山。

 

泰山书院遗址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孙复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 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

简介

泰山书院遗址亦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孙复石介胡瑗创建。初在岱庙东南隅,名信道堂。 后移泰山凌汉峰下,名泰山书院。庆历二年(1042年),孙复赴京任校书郎、国子监直讲,书院停办。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泰安知州许应元拓修泰山书院,延请名师讲学。同时,佥事卢问之于其地建仰德堂,祀孙复、石介、胡瑗,称三贤祠。清道光九年(1829年),泰安知县徐宗干再次重修,并奉明御史宋焘、清大学士赵国麟入三贤祠,遂改称五贤祠。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泰安知县朱钟琪就其地创办仰德书院。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泰安知府姚立德在泰城上河桥西创办泰山下书院,请唐仲冕前来讲学,从者甚众,盛况空前。

主要景观

五贤祠分东西两院,东院为祠,西院为讲书堂。祠后石崖上有题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使鲁人皆好学”等,多少让人看出些儒家学府当年的影子。祠前溪畔有石亭,额书“洗心亭”,四面皆为清代人题联,似也没什么佳句。惟冯玉祥在亭内题的标语:“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看了让人血涌心热。

历史渊源

泰山书院座落在山东泰山脚下,泰山从北、东、西三面将其环抱。这里古树参天,溪流潺潺,其址东一百多米是普照寺,西二、三百米是冯玉祥将军墓。

唐代这里叫 “栖真观”,是道士、诗人周朴读书修炼的地方,他曾在此写出《三教辩道论》。宋初,胡瑗离家来泰山读书,十年不归。孙复四次举开封府籍进士不第,退居泰山,住泰山之阳读书、著说。当时,石介“丁父母忧”,耕徂徕山下,在家乡教授《易》,已闻名山东。他见孙复后,敬其学识,拜之为师。景佑四年(1037),他们在东岳庙东南的柏林地建起学舍,孙复为之起名,叫“信道堂”,并作《信道堂记》一文,称其志在于发扬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学舍建成后不久,由于柏林地并入庙内,即今岱庙内的汉柏院,便迁往栖真观。

泰山书院之名,见于康定元年(1040)石介的《泰山书院记》一文。记中石介尊称孙复为“泰山先生”,把他与孟子相提并论,说他“于泰山之阳起学舍齐堂,聚先圣之书满屋,与群弟子而居之”(《徂徕集》卷19)。这篇记文曾刻石碑立于讲堂西边的石壁上。胡瑗在此读书,孙复、石介在此讲学,八方学子慕名而来,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祖无择、姜潜、张洞等也来到这里,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也前来讲学,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地位

泰山书院是“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读书、讲学的地方,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宋元学案》卷首)安定,即是胡瑗;泰山,即为孙复。他们是宋代理学的先驱,并且,从其笃实、刚健的学风看,与当时实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一起,也是开宋代崇尚实践实功的学术风气之先河的大学者。

泰山脚下的古遗址


泰山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多次文物普查,现存主要古遗址42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5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石窟造像14处,近现代文物12处,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城子崖遗址、四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等,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