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一个有温度的良师

(2022-03-16 10:52:15)
分类: 友情来稿

做一个有温度的良师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  张粒梅

身为教师,我觉得既然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别无选择地必须用最阳光的心态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良师,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衷心地悦纳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用成长型思维来看待学生成长中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成长,因材施教地启迪每个学生。通过近一年的幸福学习及打卡实践,我感触良多,在此浅谈一下我的感想和体会。

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参悟生命疗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实际上担当着多重角色,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被贴上了繁杂的多重标签: 知识传授者、人生指导者、心里辅导者、团队领导者、生活照顾者、家长代理人等等。同时,教师也是家庭中的一员,我们得好好履行自己的家庭责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少教师不堪重负,身心健康受损,需要接受心理指导来减压和进行自我疗愈。让我们用心研习并领悟迪帕克博士的话:当我们能够把覆盖在心灵之上的遮盖物一一去除掉,允许幸福的光芒在闪耀,那就是疗愈在发生。为了更好地善待学生善待周遭,教师首先要做到心里健康,元气满满地迎接每一天。

教师必须从心出发,关爱每个学生。有缘才能走进同一间教室,有缘才能认识彼此,师生一场就好似同船过渡,算得上五百年难修的缘分。经历过最初谈新冠而色变的疫情以及依然在经历变幻莫测的疫情的我们,心态或多或少都被疫情所影响或改变。教师要以最大的宽容和仁慈来接纳多元化(删除)发展中的学生,尽力理解和倾听学生某项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 注意学生个性化的需求。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趴桌子,老师应走过去问问他(她)哪里不舒服。有时候,学生生病了,会带病上课,但又力不从心,头脑昏沉,支撑不住。对于看到的事情,教师不盲目下结论,要耐心了解事情的原委。特别是对患抑郁症的学生,教师更要时时留意,处处留心,认真考虑沟通策略,用乐观的认知风格来处事。教师要善学善用教学艺术,创造性地激励和鼓舞学生,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想成为的模样,早日遇见更好的自己。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懂得生命引领。在信息时代,资讯前所未有的发达,人类的文化宝库前所未有的丰盈,在我们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教师更要活到老,学到老,用一生来学习和成长,竭尽所能地解锁浩瀚的未知。文化学习,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有效途径,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为之坚持。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的提升,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认知和学识,也要关注科技创新,努力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同时,教师要积极学习心理学,想方设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好的教育就是“唤醒教育”,正如苏格拉底所说: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教育就是用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为人师者,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更多的是在做一份功德。一名真正的教师于学生,必须用生命引领。

教师看重学生努力,淡化天赋智力。教师和家长千万不能用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来看待学生,固执地认为:学得好的学生就是因为聪明,学得不好的学生就是因为笨。请问,聪明与愚蠢怎么界定?世界通行的智商测试也有局限!一个人的潜力,谁能一眼看穿?学生的潜力往往是无限的,需要时机慢慢显现。师长的慧眼和慧心都有助于挖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在不同的成长时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其经典作品《终身成长》里提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明白他们努力的过程可以带给他们成长和知识,而知识并不是神奇地凭借他们天生的能力获得的。天赋只是起点,人的才智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在成功面前,教师让学生相信努力的作用,而不完全是聪明才智造就的;在挫折面前,让学生用心反思,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不够和方法不当,改进方法,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中。具备了成长型思维的学生会努力将失败化为成长的养分,积极勇敢地迎接挑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让我们和学生一起踏上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设立成长型目标,幸福成长,终身成长!

对比其它职业,教师是一个特别的身份和称谓,承载着时代的使命和期望。我们只有做一个有温度的良师,才会不负时代,不负“老师”这个尊称;才能用爱与智慧点燃孩子的热情,用梦想照亮孩子的未来,助力孩子成长为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和有恒之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