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金坤好詩不過近人情【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西蘭】

(2020-01-30 14:03:23)
分类: 友情来稿

李金坤好詩不過近人情【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西蘭】

華文文學

 華人號
20-01-29 16:58 閱讀量:6k+
关注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2.jpeg?720x1003

華文文學

華頁2020年1月30日星期四

主編:佩英 / 蘇清風

攝影:軍翔 推送:張立中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0.jpeg?276x183

好詩不過近人情

——許峰《詠物悟道100首》讀劄

文/李金坤

當下我國各地舊體詩詞創作正呈方興未艾態勢,佳作疊出,成果喜人。但也屢見沉迷花月、淺斟低唱、裝腔作勢、無病呻吟、陶醉自然、無關家國、耽溺小技、故弄玄虛等不良現象,這些作品無正氣,無正能,無大局,無大氣,扭扭捏捏,嘩眾取寵,形象乾癟,味同嚼蠟,乏善可陳,令人生厭。然而,近日筆者卻有幸讀到許峰《詠物悟道100首》(羊城晚報出版社,2019年10月版,下簡稱《詠物》。本文所引作者之詩,皆出於此,不另出注)七絕詩集,深為洋溢其中的誠實的求是態度、豐富的思想蘊含、深厚的家國情懷、濃郁的自然情結、飽滿的藝術形象、質樸的語言韻味、敏銳的審美視覺、健朗的情感節奏所吸引,眼睛頓亮,精神一振。要之,《詠物》之魅力,其核心就在於一個“真”字。

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追求之至高境界;真,是詩人之靈魂,是詩歌之生命。讀《詠物》詩,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其中情真、景真、事真、理真、藝真、語真的藝術魅力。概而論之,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情理皆佳啟迪新,美諷俱擅愛憎深,比興兼善思維活,畫論相諧利眾民。下面依次論析之。

一、情理皆佳啟迪新。

《詠物》最大的特色之一,即在重情。作者寫動物、寫植物、寫人物、寫事物,無不寓情,無不動情,滿紙皆情,以情感人。作者由農村而軍營,由後方而前線,由扛槍而秉筆,由部隊新聞幹事而地方市委幹部,走南闖北,亦文亦武,經歷之豐,情義之真,實在難得,甚為可貴。從他對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的歌詠中,便可真切感受到這點。

寫親情者,如《中秋夜詠》,此詩寫作者于中秋月夜陪伴老母過節的所感所想:“歡顏繞膝奉高堂,花甲猶作少年郎。承恩跪哺中華德,心香一瓣水流長。”首二句敘寫自己雖已花甲卻像少年一樣依偎于老母膝下共享天倫之樂的幸福情景,逼真繪出一幅兒郎行孝的溫情脈脈之畫圖。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3.jpeg?720x480

後二句由此想到源遠流長的孝道傳統,意謂不但自己要堅持,中華兒女都要承繼並發揚光大。《詠金桂花》、《懷念父親》、《紀念父親》,皆頌父親辛勤持家、無私奉獻的美德及父子深情;《詠鳥》,由鳥兒育雛高飛離巢之現象而聯想到父母育兒成長離家的事實,歌頌雙親的無私美德與偉大胸襟;《祝福母親》,濃縮母親悲喜參半的一生,凸顯兒子孝母的善行懿德,真切動人。

寫友情者,此方面主要表現為對戰友情的歌詠,這與作者近20年的從軍生涯有關。在《憶戰友》中,作者以“夢繞”寫對軍營生活的懷念之深,以“笑顏”寫對退役戰友的祝福之誠,滄桑巨變,友誼不朽,肺腑之言,親切溫馨。《憶西北邊防從軍》、《呼喚西北狼》等,皆為回憶軍營、不忘友情之佳作。

寫愛情者,如《詠七夕節》,作者通過對七夕傳統節日的描寫,歌詠對於愛情忠誠守候與彼此珍惜的可貴精神。《讀<白髮魔女傳>隨感》,是作者閱讀梁羽生武俠小說後對男女海誓山盟的清晰認知,即如果缺乏真愛及其對愛的堅守,那麼,一旦遭受利誘,曾經的盟誓便頃刻摧毀而“轉頭空”,情理俱在,如醍醐灌頂,警鐘長鳴。

作者在以深摯之情感染人的同時,還十分注重以深刻之哲理啟迪人,此乃《詠物》的重點與亮點,尤其在歌詠動、植物之詩與歷史人物方面的內容較多,真正彰顯了詩集全名《詠物悟道》的主旨所在。一個“悟”字,道盡了為人處世的人生至理。《詠物》第一首《詠木棉花》寫道:“生無綠葉襯紅妝,蒙塵納垢吐芬芳。一樹赤焰驚世俗,燃盡春華入藥湯。”木棉花,亦稱英雄花,是人們賦予它的至高美譽,在嶺南地區隨處可見。作者以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通過對它蒙塵納垢、無葉開花、花入藥湯的如實描寫,歌頌其自然質樸、甘願奉獻的可貴精神。由此,自然使讀者領悟到我們做人也要像木棉花那樣為祖國強大、為人民富裕而默然堅守、不畏艱辛、樂於奉獻的深刻哲理。其他如《致荷花》、《詠蘭草》、《詠蒲公英》、《詠風箏》、《長江吟》、《呼喚西北狼》、《祭拜“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酒泉吟》、《歎周瑜》、《歎雍正皇帝》等,無不具有歌德頌志、警世明理的啟迪作用。

二、美諷俱擅愛憎深。

自《詩經》以來,我國詩歌便形成了“美刺”功能傳統之模式。美,即歌頌、讚美;刺,即諷刺、針砭。《詠物》很好地承繼了這一優良傳統,並將其運用得靈活自如,發揮得淋漓盡致,具有理想的審美作用與表達效果。

先看其“美”。如《詠杉樹》:“一柱擎天迎高陽,生生不息效棟樑。滿身銳刺防毒手,剝皮為人獻宅香。”借助杉樹挺拔含刺、剝皮作棟的形象,歌頌那些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人們,貼切生動,印象深刻。其頌美特色,與明代於謙的《石灰吟》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詠桃》、《村頭老樟樹》等詩皆如此。《詠鵝卵石》借鵝卵石隨遇而安、忠於職守的優美品德,歌頌安於平淡、服從分配、敬崗愛業的優良作風;《黃河吟》借黃河“九曲百折奔大海”的壯觀氣勢,讚頌中華民族艱苦奮鬥永向前的偉大力量;還有《詠枸杞》、《詠大公雞》、《祭藥聖》、《駱駝贊》、《和<浮萍>》、《詠山茶花》、《詠雪蓮花》、《讀星星》等詩,分別稱譽樂於助人、務實仗義、善度眾生、知難而進、力盡綿薄、冒寒綻放、甘守平淡的可貴品質與崇高精神,滿是正能量,增強精氣神,不失為催人奮進的戰鼓與號角!

再看其“諷”。這類詩數量較多,且多用擬人手法,諷刺指向,一目了然,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如《歎龜》:“蹣跚在世渾噩間,縮頭縮腳畏於前。窮盡一生難百裏,枉有天賜壽萬年”。諷刺某些政府官員屍位素食、畏首畏尾、無所作為之懶政現象,毫不留情。又如《歎垂柳》、《歎鴛鴦》、《歎泥鰍》、《富貴竹》、《佛度有緣》、《春節廟祭偶感》《歎宋江》、《歎和珅》、《詠黃鶴樓》、《秦淮河懷古》等,或托物刺人,或借古諷今,無不尖銳深刻,切中要害,痛快淋漓,發人深省。作者憂國憂民、直面人生的鐵肩道義精神,於此歷歷可見,委實難能可貴。

值得一提的是,《詠物》中還常常在一首詩裡美刺兼用,這樣就更易收到褒貶分明、對比強烈的詩教效果。《詠含羞草》、《詠狗》、《詠廬山》等,都不失為前頌後諷、頌諷並美之佳作。這類詩小中見大,愛恨對比,主旨彰顯,十分睿智,可圈可點。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5.jpeg?500x333

三、比興兼善思維活。

毛澤東生前在《給陳毅同志談詩的一封信》中說過:“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比、興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所開創的藝術表現傳統,這在《詠物》中得到了靈活自如、出神入化的精彩運用,別具風采,新人耳目。從目錄中我們便可窺見所涉物象之廣,如:木棉花、雪、狗、彌陀寺、葛洪廟、鳥、昆侖山、廬山、莫愁湖、龜、大公雞、黃鶴樓、長江、長城、黃河、百花、枸杞、、圓明園、無字碑等,都可被作者順手拈來,作為比興的絕佳媒介,為我所用,表達思想,體現精神。限於篇幅,詩歌比、興之美僅各舉一例論之。

如用“比”之佳例《詠雪蓮花》:“雪域高原石從生,不慕豔嬌不爭春。甘受極寒凝真氣,只為蒼生送福音。”首句從“雪”、“高”、“石”三方面(當然還有風雨雷電的嚴厲考驗)寫雪蓮生長環境之極度惡劣,次句表雪蓮堅守寂寞不爭春的謙遜品格,第三句補充首句再敘雪蓮忍受極寒而儲蓄天地真氣的艱苦積累之意志,末句頌雪蓮為民造福的奉獻精神。詩人採用借喻手法,借托雪蓮的形象與精神來比喻象徵像雪蓮一樣具有不畏艱辛、埋頭苦幹、甘於寂寞、樂於奉獻的人們。如此托物比人的借喻手法,在《詠物》中俯拾皆是,且無不生動形象而意蘊雅厚、耐人尋味。

如用“興”之佳例《品新茶》:“壺中鼎沸任翻騰,嫩綠浮香沁心神。恬靜始知茗滋味,莫讓喧囂誤餘生。”此詩由眼前燒煮綠茶而見其任意翻騰之情狀及其沁心之茶香起興,繼而感發恬靜品茶、從容享受美味的悠閒情懷,最終發出遠離喧囂、歡度餘生的由衷感歎。全詩觸物起興,興發情生,自然氤氳出一種淡泊寧靜、茶香怡神的清幽閒雅的優美意境。此詩象外韻遠,禪意深厚,耐人咀嚼,回味無窮,可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焉。

《詠物》多數詩或比或興,比興靈活,借物抒懷,以情應物,情物渾然,天人合一,意象清新,意境優美,堪稱是比興詩的上乘之作。

四、畫論相諧利眾民。

為了適應讀圖新時代的閱讀需要,以及有利於讀者加深對《詠物》詩的理解與把握,此著特意聘請專業畫家對每一首詩都配一幅切近詩意的形象插圖。每一首詩還附有文學評論家數十字或百餘字的精評之“微言微語”,提綱挈領,揭示要義,既有助於理解詩歌之意蘊,又有利於增進悅讀之快感。書首還列入一篇總論《詠物》全詩的具有導讀性質的評論文字,書尾又附錄三篇賞析《詠物》部分詩作的文章,給讀者以賞析的示範作用。《詠物》的插圖、微評、導讀、賞析,十分用心而周詳體現了本書對於讀者親切溫馨的人文關懷,委實值得稱道。

綜上所述,《詠物》承繼我國“詩言志”(《尚書·虞書·舜典》)與“詩緣情”(陸機《文賦》)的兩大傳統,遵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白居易《與元九書》)的文學主張,本著“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所撰東林書院楹聯)的文化自覺與家國情懷,以其情理皆佳的真誠抒發、美刺俱擅的愛憎立場、比興兼善的表現手法、畫論相諧的人文關懷,向社會傾情奉獻了一部接地氣、內容豐、啟迪廣、文風正的思想有高度、哲理有深度、情感有溫度、胸襟有氣度的詩歌傑作,委實是新時期舊體詩創作園地含露綻放的一株別具神韻與風采的奇葩,也是一部老少鹹宜、官民皆適的不可多得的詩教讀本。然而,金無足赤,書無完書,就《詠物》百首七絕觀之,若以平仄格律衡量之,有部分詩作未合舊體詩創作規範。然作詩以情志為主,以意氣為要,有時寧可為情而損韻,也不該因韻而失情。唐以前的古詩是不講格律的,唐代及後世的一些大家也常有因情而損韻之現象。所以,我們大可不必苛責乃至詬病於《詠物》,平心而論,稱其為七言古絕自是可也。當然,倘若作者能於重情尚意之基礎上兼顧韻律,則更是錦上添花矣。

 

作者說得好:“幕謝仍當編新曲,不負多彩好光陰”(《春夜自勉》),“惟有文章千古事,點墨成金續春秋”。(《偶感》)他致仕未久,體康筆健,心靜時裕,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定能夠創作出更多更美更利於世人之詩歌佳作。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4.jpeg?720x480

李金坤,筆名李無言、金山客,蘇州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級訪問學者,江蘇大學文學院教授,浙江樹人大學等客座教授。高校執教30餘年,發表古典文學與文化專(參)著20餘部,論文300餘篇。獨立主持並完成國家、省、市各級社科項目12項,獲國家級、省級、市級各類獎項20余項。教研之余,關愛自然,雅好辭章,作詩詞歌賦 500首(篇)。所撰《鎮江賦》、《複建北固樓記》、《鎮江新二十四景組詩》影響頗大。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1.jpeg?720x960

http://picture01.52hrttpic.com/image/infoImage/202001/30/G1580025598737.jpeg?540x432

 

 

如果喜欢它,可以赞赏它!

赞赏
*作者承诺文章原创,如有纠纷,与平台无关
  
發表評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