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通胡稿 |
孙诒让与温州师范 |
|
|
|
今年2月,新温州大学终于去“筹”,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大学正式携手启航迎接新的挑战。而就在近一百年前,一代朴学宗师和著名教育家孙诒让尽毕生之力创办了温州师范学校——温州师范学院前身,拉开了温州师范教育的序幕……近日,记者走访了瑞安玉海楼、新温大,追寻孙诒让先生办学足迹。 □商报记者 郑光雨
倡导办学300余所 孙诒让于1848年生于瑞安,号籀庼居士,与俞樾、章太炎并称清末三学者。章太炎赞誉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说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有晚清经学殿后、朴学大师之誉称。 他博学精深,从十三岁著《广韵姓氏刊误》、十八岁著《白虎通校补》至六十一岁辑《籀庼述林》,一生共著述三十五部。在经学、文字学、甲骨学、金石学、校勘学、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历来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 孙诒让又是一位教育家、改革家,认为“学校不兴则士陋而无术,农劳而寡收,工窳而不精,商拙而失赢”。晚年,因目睹清廷腐败、外族入侵、国势衰微、民智晦盲,他毅然放弃旧学,投身教育改革,兴办学堂,创立实业,培育人才,以应时需,是近代浙江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从1896年开始,他先在瑞安创办算学院,专攻数学。后又办方言馆、瑞平化学馆,专攻外语和化学。针对社会生产需要,他创办了蚕学馆、农学馆。由于孙先生热心教育,各方人士一致推举他为“温处学务分处总理”,1906年任学部咨议官,1907年还担任浙江教育总会会长。在他的倡导下,温州、处州(丽水)各地共办了300余所学校。现在的温州中学、温二高、瑞安中学、原温师院都是他所倡办。 自谋经费办温师 办学,不能没有师资。孙先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师范是小学之母”,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在孙诒让推行师范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就是温州师范学校的筹办。1905年,温处学务分处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开办师范学校。当时教育经费不是上级调拨而是要自谋出路的,为此,他开始想把两府科举考试(1905年清政府下诏停止科举)的经费移作温州师范的开办费,因学部不同意而作罢。 此路不通,换其他办法。孙先生煞费苦心并克服了许多困难,才让当局同意通过各项税收来收取教育附加费。经过不断的磋商,当局终于同意在厘金方面抽取部分作办学之用,每元收教育经费三分,盐税也加抽三分(即3%),库券每张三文,年可收三千元;官捐,预计每年可得三千元(后实收一千五百二十元);温郡仓谷盈余每年可收三千余元。 不过,学校的建筑费尚无着落,他又发动学务分处的同人向八方募捐,他们的真诚感动了当时的一些好心人。温州、乐清富绅洪国垣、徐干等五人共捐银圆三万八千元,经费问题初步解决。 定名温州师范学校 在最初筹备时,本来是想在温处两府合设一所师范学校于温州。后来,处州士绅认为两地距离较远,交通不便,学生往返困难,要求分设。当时也有人反对,认为同时筹办两所师范学校,人力物力分散,特别是经费比较困难。孙诒让考虑到山区师资需求的迫切性,力排众议,“不宜私见阻其进步”,同意两府分设,决定官捐、库券等项捐款,温处两府分开征收。 于是,处州初级师范学堂也在1907年建成开学。孙诒让则将温州校士馆改为温州师范学校校舍。并请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为学校题写横额——“温州初级师范学堂”八个大字。张謇嫌“初级”太狭隘,“将来办有成绩,安不知‘初级’可改为‘高级’;‘学堂’二字过于驯熟,建议改为温州师范学校。” 榜书制成后,各界甚为注目(石刻榜书现存原温师院内)。校印及对上行文仍为温州初级完全师范学堂。对外则称温州师范学校,当时的清政府也不过问。在创办之初就考虑到学校今后发展为专科或本科,可见孙张两人高见远视。 精心物色教员 1907年,温州师范学校校舍建成,这是一所规模宏大、结构新颖的校舍,共有楼房十三楹,平房十二楹。各座房屋之间联以长廊,当时虽只有四个班级,但新造教室就有20个。建筑用费三万六千多银圆,是温处两府最好的校舍。孙先生手拟《温州初级完全师范学校暂定章程》;对师范学校的教师人选更是精心物色。 他请来上海科学仪器馆的钟经理等教理化、音乐,而浙江高等学堂的吴江丁老师则教授数学。其他如经学、国文、历史、地理、教育、心理、体操等科均由各县劝学公所推荐杰出人才,再由孙诒让召集有关部门会议商讨决定。 而且温师所聘教师都是著名的学者。如画家汪如渊、著名温籍画家张江微(郑曼青、马孟容等人均出自其门下),文学家钱伯吹、刘绍宽、黄式苏、朱味温、郭凤浩、刘景晨,教育家姜伯韩(后任暨南大学校长),理学家曹文升等人,教师队伍在当时堪称一流。同时,为了让师范生能有实习之所,学校还设置了附属小学。 经过三年的筹办,1908年3月12日,温州师范学校正式开学,首批完全科学生240名入学。 锐意改革教学计划 作为教育大家,孙先生办学过程中根据温师实际情况锐意改革,并没有被当时学部颁行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以下简称《奏定章程》)所困。 当时《奏定章程》规定州县师范学校的规模每届定为一百人,至多不超出一百五十人,而温州师范第一届完全科却招生240名,《奏定章程》规定师范生不缴学费,孙诒让考虑到温州办学经费困难,每名本籍学生收学费墨银五元,客籍十元。 根据《奏定章程》规定开十二门课,其中“讲经读经”每周9课时,另有说经3课时。温州师范学校改为经学课,课时大大减少,把减下来的课时增到文化课上。据了解,当时师范教学计划中修身经学占了将近30%,文化课仅占50%多。而孙先生制订的温师教学计划中,修身经学被压缩到3%,文化课比例则提到86%。增加文化课时使学生多学得科学知识。在内容上限制其封建性,增加科学性,并重视体育课。 此外,孙诒让认为温州地区方言多不相通,交际不便,因此把普通话列为一门重要课程。他认为:“手工一科为事业基础。对应用尤为重要,东西各国小学皆有此科。”故增开手工课。音乐课是孙诒让参考日本学制中的唱歌课而开设的,向学生教授西洋乐理。 由于当时经费紧张,孙诒让原先计划先办综合性的师范学校一所,三年后第一届毕业,看各县的经济条件,准备每县都设师范学堂一所,温州师范学校也想改为优级师范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师院)。可惜温州师范学校开学前后,孙诒让因为劳累过甚,抱病不起。1908年6月20日,孙先生在家中去世,发展浙南师范教育的宏伟规划未能全部完成。 瑞安各地分别举行悼念活动,凭吊者8000多人,浙江各地停课志哀。北京、上海与日本都举行悼念活动,《清史稿》、《浙江通志》为他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