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上我看到这样的一则报道。某地某家女企业家资助了一些贫困大学生,但问题来了,许多企业家都指出,大学生不会感恩。这则报道中的几个点我觉得发人深思。
1、文章中说:大学生只有一个人给企业家写过信,其它的都没有写过;因此看不出他们的感恩之心在哪里;
2、有的学生在接受捐赠仪式上,伏案而哭,现场放弃了捐赠款;
3、学生们基本上都表示,好好学习,自强不息就是自己的感恩方式。但不知道还需要写信来表达出来。
报道中还有一些具体的事例,都是一些事实的描述,并无任何倾向,仅仅是说明了一些事情的过程,但当我看过这篇报道,于心深深震动,前一段时间,与一位老教育工作者交谈时,她曾极为认真地说:现在的学生不懂得感恩,老师给学生补课,学生们不知道感谢;父母送学生上学,他们不知道感谢,等等。如果孩子们已经对感恩这件事已经麻木,都觉得这一切是应该的,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危险的。这件事令我深有同感,因为感恩这件事情,就和“人之初、性本善”是一样的,如要这种本性的东西都没有了,那么危险是必然的。但当我读到上面的报道时,不禁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希望孩子们或者其它受到帮助的人如何来显示他们感恩的心呢?感恩的心应该是什么模样呢?
经常记得,一个小胖子吃力地端着洗脸盆,说“妈妈洗脚”,因为他看到了妈妈刚刚在照顾奶奶。当我们的大学生、中学生接受到企业家的捐赠时,当他们长大了,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们也会伸出爱的双手吗?也许有些孩子可能会觉得企业家们有钱,因此拿出一千两千给自已,并非什么难事,但我坚信,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仍然会感谢这些企业家们。因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性,如果连这点我们怀疑,那么这个社会与这个世界真的是无法呆下去了。毕竟心理有问题的是少数,极少数。我们的媒体是为了要新闻,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但当你真正走入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时候,你能够看到那些友爱的面容,你能够看到那些相拥的双手。如果我们用灰色的眼镜看世界,那么我们的世界永远无法明亮起来。
因此请让我们相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知道感恩,起码在心里知道感恩,这一份感恩,也许在平时无法发现他的魅力,但如果真的有一件大事的时候,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一点。就象我们总是批评我们的年轻人不爱国,但当奥运申办成功的那一时刻,有多少走上街头,有多少人泪流满面。
另外我觉得我们一定去强求感恩的表达。如果当他接受了捐赠,没有给你写信;如果你帮助了他,他没有给你表达,那么他就真的是不知道感恩的吗?如果你愿意写信,那么你可以用写信来表达,但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只想用自己自强不息的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难道就不行吗?孩子们的表达与大人不同,城市的人们与村庄里的人们表达方式也会不同;不同性别的人可能差异就会很明显。难道我们要让感恩的心都是一个颜色,一个形状,一个味道吗?当我们西裤笔直坐在办公间的时候,那些贫困的大学生可能正在批发市场徘徊,寻找一件只要能穿就可以,但价钱要合适的衣服。当坐着宝马车的老板,赶奔高尔夫球场的时候,是否你们可以想到哪个学校连教室的桌子腿都倒了。这是一个差异巨大的世界,但为什么我们必须要让感恩的心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呢?我想这种表达会在他们每一次珍惜书本的时候,我想这种表达会在他们一次一次清晨的学习当中。
没有人有权利可以要求一个人必须要去表达自己内心的东西,虽然他们得到了,但他们也在付出,而且我们不能把爱心与感恩做成为一种合同,有爱心的付出就要有感恩的收获。因为爱原来就是无价的,如果不是无悔无求的爱,那么这种爱将是灰色的,仅仅是一种戏而已。
最后,我深深关注那些在盛大的捐赠仪式上主动放弃捐赠的孩子们,他们为什么会放弃,因为他们没有感觉到这是一种爱的付出,而感受到是一种施舍。爱与施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别人给我以爱,那么我将深谢;但如果仅仅是一种施舍,那么许多人都会如我一样断然拒绝,当然我们不能说大家的捐赠行为都仅仅是一种施舍,但如果非要让这些接受捐赠的孩子在仪式上讲讲自己家多么多么贫困,自己的生活多么多么不易,多么多么感谢好心人的帮助时,我想这对他们是一种折磨与催残。而且他们很容易把这个场面理解与定性为施舍的大会,而非爱心的大会。
当我写到此处时,我想起一个人,雷锋,这是一个让全世界都感动的人,这是一个让全中国都感谢的人,但他想要这些感谢吗?雷锋之所以成为雷锋,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奉献,做好事不留名。
因此我们多么希望这个世界上,爱会更多一点,但不必在会场上演示;感恩更多一点,但不必用书信去表达。他们都会羽化成氧气一样,成为我们生命的必须。
未经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心心大院课题组许可,禁止转载!
(未经博主授权许可,禁止任何个人任何组织擅自转载或使用博客中的任何文字及部分图片。一经发现后果自负!如需转载请与博主联系,电话:6773494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