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存谢:文学路上……

(2025-09-04 14:49:38)
标签:

友情之书

分类: 友情
文学路上,杨通老师与《巴中文学》的温暖相伴
》刘鹏

    我与文学的缘分,要追溯到学生时代。那时的我,就对文学有着纯粹的热爱,常常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感受文字带来的奇妙力量。即使后来因为家庭贫困,与大学梦失之交臂,回到农村成为一名代课老师,这份热爱也从未减退。在那三年的代课时光里,我一边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一边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写作。虽然作品还很青涩,但也偶有作品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这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也让我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的理由。
    真正让我步入文学正轨的,是一次偶然的邂逅。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我在通江县文化馆徐莉老师的办公室,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本《巴中文学》。随手翻开,里面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泉,瞬间吸引了我。那些充满灵气的诗歌、真挚动人的散文,让我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心中涌起强烈的冲动——我也要向这本杂志投稿。于是,我精心挑选了几篇自己满意的作品,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寄了出去。也正是因为这次投稿,我与《巴中文学》诗歌编辑的杨通老师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杨通老师就像一位在黑暗中为我点亮灯塔的引路人。当他第一次看到我的稿件时,没有因为我是一个毫无名气的新手而忽视,反而敏锐地察觉到了我对文字的热爱和潜藏的潜力。他很快给我发来短信,在短信中满是鼓励的话语,还针对我的作品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从诗歌的用词到意象的选取运用,从情感表达的深度到主题思想的升华,他都耐心细致地为我讲解,甚至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一首关于故乡秋景的诗,自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杨通老师看后,却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他在短信中写道:“你的诗有生活气息,但意象还可以更独特些,比如写秋日的稻田,不能只说‘金黄的稻田’,可以尝试用更具象的比喻,让读者能身临其境。”在他的指导下,我反复修改,将“金黄的稻田”改成“稻田铺成的金色绸缎,在秋风中轻轻摇曳”,诗句瞬间就生动了许多。就这样,在杨通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对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2021年,我的诗歌《在故乡的冬天写诗》终于在《巴中文学》第2期“原点诗卷”的“花开的声音”栏目发表。当我收到样刊,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家乡的纯文学杂志发表时,心中的激动与喜悦难以用言语形容。我拿着杂志,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自己的诗,仿佛在欣赏一件稀世珍宝。这份发表,不仅是对我多年努力的肯定,更是我文学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杨通老师的无私帮助与悉心指导,这份恩情,我始终铭记于心。
    2022年,为迎接党的二十大,6月25日至26日,由巴中市作协、巴州区委宣传部主办,市诗歌学会、区文联、区作协承办的“2022原点·端午诗会”暨“喜迎二十大.抒怀天马山”采风活动隆重举行。在刘丽英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走进了“巴中原点”这个充满活力与才华的大家庭。在这里,我第一次面对面见到了杨通老师。初见时,我心中满是紧张,生怕自己言行不当。可当杨通老师笑着向我走来,温和地与我打招呼时,我所有的紧张都烟消云散了。他脸上亲切和蔼的笑容,没有丝毫大诗人的架子,就像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辈,让人倍感温暖。
    在天马山的采风期间,杨通老师对我的指导更加细致入微。清晨,我们一同漫步在山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山间的美景。杨通老师会指着路边的花草树木,引导我们观察它们的形态、颜色,感受它们在晨光中的姿态。他说:“写诗就像作画,要善于捕捉细节,从细微之处发现美。”在他的启发下,我开始留意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景象:叶片上晶莹的露珠、枝头跳跃的小鸟、山间缭绕的云雾……这些都成了我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那一次,在杨通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我完成了现代诗《天马山的绿,是六月降生的釉色》。从最初对天马山景色的观察和感受,到如何用独特的语言将这些感受转化为诗歌的意象,杨通老师都耐心地为我讲解。他让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挖掘那些隐藏在平凡景色背后的诗意。比如写天马山的绿,他让我不要只停留在“绿色”这个笼统的概念上,而是去感受不同层次的绿——浅绿、深绿、墨绿,以及阳光照射下绿中泛出的光泽。在他的帮助下,我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看到了诗歌世界里更加绚烂多彩的风景。
    这首《天马山的绿,是六月降生的釉色》经过“大美巴州”网上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当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我诗歌创作的肯定,更让我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要有良师的指引,我在文学的道路上一定能够走得更远。而这份荣誉的背后,杨通老师的付出和帮助是不可或缺的,他就像一盏明灯,始终照亮着我前行的道路。
    近三年来,在杨通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在各大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一千来篇(首)。每一次发表,我也会第一时间分享在我朋友圈,也会得到杨老师的点赞和鼓励。这一次次的投稿与发表,就像是一次次成长的蜕变,让我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在“原点沙龙”的交流活动中,还是在每一年的“端午诗会”上,杨通老师总是会给予我鼓励和支持,给我信心。当我因为创作瓶颈而感到迷茫时,他会耐心地开导我,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时,他又会及时提醒我,要保持谦逊,不断学习。他就是一位忠诚的伙伴、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者,见证着我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挫折,始终陪伴在我身边。
    杨通老师在文学领域的成就斐然,令人敬佩。他在诗歌创作、文学评论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其作品风格独特,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诗歌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用独特的意象传达深刻的情感。
    在巴中诗坛乃至更广泛的文学界,杨通老师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他不仅自己在文学创作上成果丰硕,还始终致力于培养和发掘文学新人。通过《巴中文学》这个平台,他为无数像我这样热爱文学却缺乏门路的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帮助我们在文学道路上成长。他是巴中文坛的中流砥柱,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巴中文学的发展。
    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从一个在大山深处长大的农村娃,因为生活的无奈而与大学梦失之交臂,到成为一名代课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我价值,再到如今在文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这一路走来,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有过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痛苦,有过因创作遇到瓶颈而迷茫的时刻,有过投稿多次却石沉大海的失落。但幸运的是,在我最需要帮助和指引的时候,我遇到了杨通老师,遇到了《巴中文学》。他们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驱散了我心中的迷茫;又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文学殿堂的大门,让我领略到了文字的无限魅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知道自己在文学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但我会带着杨通老师的期望和鼓励,带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继续在文学的世界里探索前行。我会不断阅读,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会更加深入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用更加真挚、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美好与感动。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热爱,有追求,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在文学的世界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而我与杨通老师、与《巴中文学》的这份不解之缘,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星,始终激励着我不断向着更高的文学山峰攀登,永不停歇。

    2025年8月31日

作者简介:
    刘鹏,男,农民,1977年2月出生于四川省通江县兴隆镇,中共党员,笔名书写乾坤,巴中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热爱文学创作,已有1000余首(篇)作品散见于《巴中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老年杂志》、《散文诗》、《四川诗歌》、《四川农村日报》、《晚霞报》、《封面新闻》、《四川散文》、《巴中日报》等报刊杂志,偶有作品获奖。
    诗观:用文字描绘生活画卷,以诗意感悟人生冷暖,传递生命力量与温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