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冷眼旁观AI》

(2025-03-10 09:51:24)
标签:

随笔/原创

分类: 随笔
冷眼旁观AI
》杨通

    关于近来火爆出圈的、话题沸沸扬扬席卷全网的AI,说实话,除了茫然便是漠然,我的关注度不是很高、兴趣不是很大。
    “破帽遮颜过闹市”,不闻街上车马喧。人老了,不喜欢凑热闹,大脑趋于呆滞,反应逐日迟钝,对于一些“超速发展”的“新事物”(例如,“无人超市”“无人驾驶”等试图抢走营业员、快递员、外卖员、甚至是出租车驾驶员等底层劳动人民“饭碗”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就有了“颓废式”的抵触情绪,不愿再与时俱进、追潮逐流,不愿再强迫自己去接受超出体力和智力的“折腾”,只愿在趋晚之年固守旧我,回归安静,祈望单纯与简朴的“田园式”“逸隐”生活,崇尚像安德鲁·怀斯那样,足不出镇,不关心外界的风云际会,只沉浸于自己“小范围”的视野和心畴,览乡民于目,集山水于胸,画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人物与风景;或像陶渊明和梭罗那样,僻居于一方幽山静水,写出《桃花源记》《瓦尔登湖》享誉世界的经典文学。当然,我不是为了像(也不可能像)安德鲁·怀斯、陶渊明和梭罗那样成就惊世骇俗与流芳千古的作品,而只是想与眼花缭乱(炫幻)的“高科技”保持一段距离。
    有人说,冷眼旁观“匪夷所思”的AI,大概因为它只是借用人的大脑编程出来甚至可以超越人脑的冰冷的一个“高级的工具”罢了。我对此不置可否,因为它实在太强大了,对于强大的东西,虽然我一贯是敬而远之的,自然我也不是顽固不化的保守主义,对于AI的“可怕”之处我还是要心生“畏惧”的。不过,通过阅读理解,我对这些来自于网络的“另类”观点持有同感:不妨将AI视作但丁的维吉尔(古罗马诗人,代表作为《埃涅阿斯纪》),它能带你穿越词语的地狱与炼狱,但最终通向天堂的旋梯仍需用血肉之躯的温度来焐热每一级阶梯;也或许作为具体的人正是乐于西西弗斯式的精神体操——明知永恒在云端闪烁,仍甘心做地面上的追光者;还可借用博尔赫斯的“巴别图书馆”隐喻来展开思考——AI确实构建了无限排列组合的词语宇宙,但人类学者始终是那个提着灯笼在镜廊中寻找意义的探险者。
    诗人蒋雪峰也表示,AI能根据指令分分钟生成海量文字,但它生成的“价值观”我们真的认同和放心吗?技术能扭曲现实,技术越强大,如果用来扭曲事实,就会埋没有价值的发声。不论怎样,普世价值观,仍然是人类社会在面对、并为之付出代价的重大命题,需要人类共同努力,这个部分AI取代不了。也有资深作者指出,AI的诗歌创作方式几乎都是围绕在习惯性的认知差、颠覆感或者是采用多个不相关物象元素来进行“混搭”组合,以及“刻意”制造一种生硬、牵强、凸兀的陌生化语境与光怪陆离的意象效果。“严格意义上讲,AI诗歌并非真正的诗,它终究是机械化地在海量的语料库中随机拼组,缺乏人的情感温度和诗的思想深度”。
    有朋友把我的一章散文诗交给AI,让它点评,并拟我的笔意——摹仿我的风格写一章同题散文诗。我读后AI的点评,感觉它的确“了得”,但它作的散文诗,除了词藻和意象的猎奇与堆砌、“天马行空”的想象外(当然,有个别句子还是不错的),没有多少内在的逻辑关联,没有什么生命感悟、生活韵味和必要的动人心弦的抒情成分,具象生硬且浮于表象,完全不像具有血肉之躯的真实的人的书写——完全不像我的“风格”。由此,我担心的是,今后有人用AI写的“像模像样”的文学作品给刊物投稿,编辑该如何辨别、怎么处理?——无疑给编辑增加了甑别“人”与“机器”之作品的难度。好在,一些刊物及其编辑有了警惕AI写作的明确表态,如《诗刊》副主编霍俊明、《青春诗刊》对AI诗歌投稿者发出警告,对使用AI写作的投稿者拉入黑名单,永不刊用其作品;《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要求编辑“要按照以往的判断诗歌文本的文学标准去筛选来稿”。
    最后,诚如诗人彭志强所说,诗歌不是用来消遣的,AI诗歌不过是一些人的自娱自乐,它无法替代真正的“人味”的诗,以及其传递的灵性与智慧的“共情”。如此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AI写作,了解得越深入,“泼冷水”的人也就多了起来。所以,我不“玩”AI,我相信,它肯定写不出我写的,我绝对也写不出它写的。我与它本不是一路“人”,我们还是各玩各的吧。

    2025-3-6,巴州逸鹤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