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巴中广播电视报散文精萃》
后记
2001年,《巴中广播电视报》创刊7周年之际,由总编辑高隆才、社长阳云选编出版的《人往高处走——巴中广播电视报散文精萃》,作为编者之一的我代笔写了一个后记。
——补注
巴中,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有秀美的山川和河流,有古老、悠久而瑰丽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数万万英雄儿女,当年为了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而参加工农红军,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功绩。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鸟一虫,无不让人感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被她的阳光雨露所恩泽。为了内心的那一份感动,巴中儿女一直未停止激情的讴歌。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心中的追求和向往,表达着对巴中这块土地的依恋和挚爱之情。巴中的文学创作也因此一直备受外界瞩目。
《巴中广播电视报》创刊之际,时值巴中新区成立不久,所辖三县一市没有一家正式的纯文学刊物。针对此种情况,总编辑高隆才、社长阳云决定开辟文学副刊,以扶持文学新人、团结文学作者、发展文学创作队伍、繁荣巴中文学事业为己任。于是,编委将副刊定位于纯文学,并提出“关注普通生活,书写平凡人生”的办刊宗旨。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不重地位、不看名气、质量为上”的取稿标准,坚持“有一定写作基础的新人优先,尽量扩大作者面,不断壮大写作队伍”的发稿原则,同时,注重巴中地域文化、本区风土人情的特色,在倾向性、导向上严格把关,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弘扬时代主弦律。实践证明,经过不断的努力,我们办出了自己的风格,办出了较高的品位,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朋友的认可和青睐。每天,我们都收到大量来稿,这些作者中,有党政部门领导,有国家机关干部,有军人、工人、商人;有农民、教师、学生;有待业的、下岗的、退休的.……上至七八十岁的耄耋老者,下至八九岁的天真孩童。他们那么痴迷于写作,并孜孜不倦地向本报投稿。每每面对这些倾注了作者们汗水和心血的稿子,我们的心情是既喜又忧啊!喜的是作者信任我们,在热情地支持着我们;忧的是我们的版面太少了,一周才一期,一期才一版,有限的版面使很多有一定质量的稿子不能选用。虽然,我们对那些初学写作者尤为关注,即使是第一次投稿,只要发现其基础不错,我们都会尽量修改后给予发表,但是,我们毕竟人手不够,常常感到愧对了作者。好在作者们仍然一如既往地、那么执著痴迷、那么一往情深、那么无怨无悔地把作品寄给我们。
七年来,我们利用《巴山风》文学副刊团结了一大批新老文学作者,他们遍布巴中地区城乡的各个领域,甚至最边远的乡村。我们每年的用稿都在四百余人次以上。这无不使我们感到欣慰,欣慰巴中的文学创作事业正方兴未艾。
为了感谢广大作者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感谢他们为繁荣巴中的文学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也为了对我们自己的工作作一次检阅和总结,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人往高处走——巴中广播电视报散文精萃》。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既注意各种年龄、各个阶层、各个地域的作者,又不搞“排排坐、吃果果”,严格把关,依质取稿。但由于时间紧,工作量大,难免疏漏,更因印张所限,有些好作品直到付梓之际还是被忍痛割爱了,实为憾事!
再次感谢本书入选、未选、以及那些至今还未在巴中广播电视报《巴山风》副刊上发表作品的所有热心、热情、热诚的作者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们工作的成绩;没有你们的努力,就没有巴中文学的辉煌!
掩卷凝思夜正浓,惹腮书香醉春风。
是文学,把我们的心醉在了一起!
编者(杨通/代笔)
2001年5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