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则短评

(2023-03-07 15:38:54)
标签:

友情之书

分类: 随笔
六则短评:范川、陈俊、孙梓文、刘上下、夏一木、李常青、谭智文

范川

就像季度的更替可以改变作物的生长/却无法停止生命的延续/这一段宕水的流淌从未静止;抽刀断水,断得开浪花的翻滚/却断不开水面的倒影/山峦的青翠由此欣开水墨记忆;傍水而居,在木楼上听水声潺潺/缓慢而有次序的节奏足够抵御一个夜晚的寂寞/当清风徐来,当所有的光倾泄而入/一串串散乱的字符已注入昨日的诗行。
毋庸质疑,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不管你离开多久、走得多远,她都是你生命剪不断的脐带,都是你生活灭不了的炊烟,都是你旅途丟不掉的行囊,都是你浪迹终老时想叶落归根的地方。
诗人范川也不例外,故乡通江始终在他风雨兼程的路上,那里的山石树木、花草虫鱼、波光浪影、云泉水雾、日月星辰……都是他魂牵梦绕中深情而美丽的诗行。
范川是从通江走出去的成熟较早的优秀青年诗人,他的诗大多是书写故乡的,传统而不呆滞、浓情而不泛滥,缱绻而不造作,诚挚而不拘谨,婉转而不轻浮,浪漫而不放纵。此组《宕水之恋》就是他“朝着故乡的方向”的叩首与吟唱,其对故乡通江宕水的回望与依恋与热爱,可谓字字芬芳、词词迷人、行行撩心……
2022.7.17.

陈俊

陈俊散文的特点:
善用闲笔而引人入胜:陈俊的散文,起笔往往不开门见山,而是旁征博引他山之石、蜿蜒迂回循循善诱、由彼及此进入主题。文章的闲笔,即是进入表达中心的铺垫,乃是数学中为了解题而求证的过程。陈俊的闲笔用得娴熟,用得恰到好处,所以引人入胜;叙事细致而逻辑性强:陈俊的笔力潇洒而老道,细腻而精致,书写事件抽丝剥茧般能由表及里,入木三分,虽然任马由缰、天马行空,但始终在逻辑的线上驰骋,让读者在其恣肆不羁的叙述中知其所云之因果、晓其来龙与去脉;文笔幽默而富有情趣:陈俊因为博览群书,知识库存丰厚,所需之物,信手拈来,描花涂叶,皆赋予自己灵慧的心性,字里行间充满特别的机智与幽默,读来十分有趣,令人欢悦;纠结生活而心怀大爱:陈俊的文章皆是源于熟悉的生活,其人生的经历始终纠结在驳杂生活的最深处,一步一趋,一仰一俯,一顾一盼,无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人间烟火味,无不是苍苍大地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事。关注苍生心怀天下,陈俊菩提成字、佛性行文;呈奉真善美于笔端,陈俊慈悲于怀、大爱与世。
2023.2.12.

孙梓文

梓文是以警察的身份亮相的,其诗歌开始示人之初,就不乏铿锵之音、阳刚之气,有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不受字词句的狭隘约束,快人快语,出口成章,既有急风骤雨的强劲,也有鸟语花香的轻柔。就如他的为人,真诚耿直,豪爽大气,侠肝义胆,乐善好施,亲和温暖。一出现在巴中诗坛,就行众目睽睽之影,就呈风生水起之势。近年来,佳作频出,影响力日增。因为创作出彩,调入市文联工作,之后,诗歌有了嬗变,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质变,仅就目前写光雾山的诗篇而言,就令人刮目相看,甚或是惊鸿一瞥。同一题材,洋洋洒洒写出百余首,有距离有空间,不相互重复与粘连,能做到不同质化,没有相当的底蕴和功力,是不敢动笔的。通读其诗作,视野开阔,内心繁盛,思绪绵密,造句奇谲,行文锦绣,拈花惹草,水影山迹,烟树溪石,飞禽走兽,描景状物,激越纵情,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绝妙境界,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地域风采、人文情怀,在固有的山水物事上,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抒发“风景这边独好”的家国情怀。
喜欢“光雾山,花草是低处的山峰”,此句甚佳,我想这亦是梓文的谦逊与自微。在诗歌的崇山峻岭里,梓文暗喻自己是一朵小花一茎小草,是“低处”的一座小小的峰峦。相信谦恭而自牧的梓文,能在诗歌的大野里自成山峰,在巴中诗坛领树一道独特的风景。
2023.218.

刘上下

当年,我的中学同学冯天敏向我推荐,在他们曾口区卫生院工作的年轻人刘涛喜欢写诗,让我关照一下。从此,医生“刘涛”便以诗人“刘上下”的名字出现在巴中诗坛。随后,虽然他在写作中渐入佳境,既写小说也写评论等,且小说还上了“非著名”的普通作者异常难上的《四川文学》等大刊名刊,但是,在巴中的文学圈子里,他最为凸显的身份似乎一直还是——诗人。因为,近年来,他的诗歌写作可谓“非同寻常”,像一匹无羁驰骋的黑馬,新锐蓬勃,异词无挡,其姿态辨识度极高,长足的进步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其显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上下为人低调谦和,习文虚心好学,写诗悟性颇高,想象力极为丰富,抒情(感性)与思辨(理性)兼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上下的文学书写(诗歌创作)的根始终没有离开其现实土壤——他的故乡——通江山水田园。生活是我们文学创作的源泉,故土是我们灵魂倾诉的对象,希望上下像巨人安泰,永远脚踏实地,不离不弃大地之母,吸取自然万物之精华,承续开疆拓土之精神,保持充沛旺盛的创造力,作为望闻问切的医生,医术更为精湛,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作为舞文弄墨的诗人,诗艺更上层楼,写出更多出类拔萃的耐人寻味的佳作。
2023.2.20.

夏一木(夏晓蓉)

夏一木是一个还充满不确定性的作者,所谓“不确定性”是指她在步往文学写作高峰的途中虽然已具有了多彩的风姿,但却还不想过早地为自己定下可以“惊世骇俗”的主色调,不过,这也是她留给或赋予自己未来更可期待的空间。小说、散文、诗歌,各种体裁均有涉猎,早期作品倾向于情感与叙事,文字清新,充满灵气,似月光轻风微澜般温馨雅致可人。近年来开始关注植物,而她书写植物,并非教科书式的简单地介绍、“科谱”似的如实地解读,也非以“人的姿态”居高临下式地指指点点,而是一次遇见,一次会晤,是为了融入而用心灵与生命交谈,是为了相知而与自然和谐共处。所以,她笔下的每一种(株)植物,仿佛都是不期而至的朋友或闺蜜,大方随性而轻言细语,娓娓道来而婉约缱绻,交心托情而赋爱于知己。正如她自己所说,人生需要一些阅历,才会关注一些朴素的事物,才会发现更多卑微的美好,才会用奇妙的文字塑型人生特别的风景。纪伯伦说“春天的花是冬天的梦”,夏一木的未来可期——期待她的沉静之中有更多出世的佳作,人生的峰岭上有更为夺目的繁花织锦。
2023.3.13.

李常青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到处存在美,就靠我们去发现。”但是,要“发现”美、认识美并非易事,需要有一颗能感知相应事物的敏锐的心、一双能捕捉所及景象的细腻的眼睛。常青写诗,不仅会看到鲜花是美的,“泛滥”的风景是美的,也会发现青苔是美的,古老的石头是美的,更会发现一缕风、一滴雨、一枚落叶、一茎枯草也是美的。他诗歌中的“美”的意境的“发现”,缘于他对汉语驾驭的能力;缘于他积土成山、汇流成海的情怀;缘于他对艺术审美的超凡脱俗的修为;缘于他具有捕捉一晃而过的灵感的敏捷;更缘于他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内心无限的真诚。他俯仰顾盼皆是摇曳多姿的意象,他信手拈来皆是动人心弦的文字。常青的抒情,婉约缱绻而不故作姿态,缠绵悱恻而不矫揉造作,唯美优雅而不油腻狷狭,卑身微语而不虚与委蛇。常青数十年来,不跟风随流,不执旗作派,绅士般款款而行,情郎样柔声轻诉,坚持自己特立独行的书写风格——唯美抒情,其形象在诗坛的“车水马龙”之中便有了极高的辨识度。
2023.3.19.

谭智文

近年来,从巴中市南江县走出去的大学生诗人谭智文,诗歌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报刊杂志频频亮相,可谓给我们巴中诗坛增添了不少光彩。作为00后青年,能自觉地意识到写作需要得到触发,阅读能唤醒经验,回忆能积赞历练的厚度,经过时间过滤的人生会立体起来。诗歌写作与现实生活是要有距离的,当我们回过头去,审视那些经历过的地方、人物和事件,就会发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般的“诗意呈现”,就会知道体会过的“幸福生活”与“追逐灵感”的矛盾是珍贵的写作内容。谭智文对诗歌写作的认识、理解与体悟是深刻的、睿智的,超越了年龄的局限,这是与他平时潜心阅读与俯首思考、知识的广泛积累分不开的。正因为此,他的诗歌才有了沉稳、内敛、畅达、通泰的特质。他在创作谈中说,他喜欢这样的写作状态,就像“池塘生春草”一般,那些文字都是从他的身体里长出来的。谭智文将诗歌与生命融为一体,让诗意与人生相互提携与支撑,让灵魂与精神互为引领与升华,相信他今后必然会有更丰满的高度。

2023.4.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