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作家群”之评论:
小情调中尽显风流
梁平(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通虽然几十年深居大巴山,偏隅一角,却丝毫没有阻隔诗人行走世界的瞭望。在我看来,杨通天生有一双诗的鹰眼,这双眼以360度的视角,具有无比的辽阔、辽阔到无所不及、无孔不入。所以,在阅读杨通诗歌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不一样风景、不一样心境,不一样的惊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杨通诗歌在具象与抽象的处理上,以其不同凡响的老道游刃有余,语言的调度和虚实的处理,使他诗歌里的美艳沾有地气,找得到植入泥土的根须。另一方面,杨通诗歌里的具象以及叙事,又能够恰到好处的抽象出空灵。可以说,杨通诗歌的丰富与新鲜,不会让你的阅读产生审美疲劳。
华万里(著名诗人):
(杨通的诗)写得睿智、厚重、新奇、深情,将人生、时间、爱情、好恶、向往等表达得既入骨三分,又淋漓尽致,天地无限,红尘万丈,斗转星移,袖里乾坤、枯枝点火,门门类类,叙述惊艳,滔滔不绝,既意象繁复,警句迭出,词语新奇,又深渊明媚,悬崖疼痛,大雪绝世,顿生天地无限,红尘万丈之大气概。
陈大华(著名诗人):
杨通是我几十年的老朋友。他一直在抒情,这一点不是任何诗人都可以做到的。抒情需要情怀,需要艺术的审美,需要有扑捉一晃而过的灵感的敏捷,需要驾驭汉语的能力,更需要内心的真诚。
袁勇(阆中市作家协会主席):
有时候,杨通给我的感官印象,就像是爱神落难于现实的沼泽,他被终极信仰羽化的翅膀反而遮挡了他更高远的飞行。他的诗歌遍洒灵魂的热血和布道者的虔诚,他的语境背后时时迸发出源源不绝的艺术张力。
阳云(巴中市文联原主席、市政协一级调研员):
杨通诗书画文均有所涉猎,属才子型人才,相比之下,他更钟情于诗歌。杨通与诗,两者之间,如同血与肉相连,水与乳相融,诗歌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杨通选择了诗,便痴情不改,诗,影响了他的人生,或许放弃,他可以有许多机会让日子变得富足,过得更潇洒,但他有“节”,一直与诗不离不弃。而诗,也让杨通立体了起来,几十年的坚持,把自己弄得都像一首诗了。
张万林(巴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通是一个心性浪漫、追求完美的人。他用艺术的尺度要求生活,用艺术来妆扮自己,因此他的诗蕴含了艺术的真谛。他是一个宁信美好、而不愿被污染的人。纵然生活曾经给过他太多的苦难,他也从没放弃追求。他把人世间的真善美用艺术的形式加以弘扬,他“心中的花朵”就是美与青春和爱情的化身。
美,使他获得了诗歌的源泉;美,使他找到了表达的切口;美,使他从此登上了诗歌的殿堂。
周书浩(巴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杨通一直在坚持理想的写作,不追风不猎奇,静观诗坛冷暖,孤独而尊严。他诗歌创作的人文半径依然处于平民情怀、世俗趣味的范围,没有宏大叙事,热衷于日常,小情调中尽显风流,深意却藏而不露;依然“以‘美能拯救一切’为艺术原则,用抒情的、温婉的、细腻的语言优美而执著地‘柔声轻诉’”。
杨通先生的诗风“唯美”,镂金错彩,辞藻华丽丰腴、纤柔细腻,部分作品甚至香软绮艳,有《花间集》的余韵。但读起来很美、很舒服,是语言的狂欢。
雷文(巴中市诗歌学会原会长):
诗人杨通作品,以其强烈的个人视角与感受,将人类生存中追求美好的艰辛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以低调和谦逊态度,给人展示了生存的脆弱和人独有的韧性,让读者像欣赏悲剧之余接受—种震撼和心灵的弹跳。有理由相信:杨通的诗歌创作,是—种发自内心的对故乡的热爱,是—种执着于内心深处最坦荡的陈述,是—种对现实中可以达到又被阻隔和破坏的善美的呼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