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几天反复读《庄子·大宗师》,不明白,庄子为什么要加最后一段,百思不得其解。
《大宗师》前面说的是啥样的人是真人,我理解就是啥样的是大宗师,也就是得道高人,还有怎样成为大宗师,如果没有最后一段,到颜回“坐忘”就很好了,为什么偏偏加最后一段子桑哭穷呢?子桑显然不是大宗师,甚至这一段特别搞笑,一个下了十天雨,就可能饿死的人,哭自己为啥这么穷?问了爹问了娘,问了天问了人,唯独没有问自己。大宗师都是参透人生参透天地的高人,连死生都不看重,还会纠结贫与富?
忍不住和女儿讨论,女儿说,可能是反讽,毕竟达到大宗师的人是少数,大多数人,和子桑一样,为了吃而苦恼。
想想,也对啊,不是谁都会成为大宗师,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直至不生不死,理解起来都难,做起来岂不更难。
今天在朋友圈看一篇文章,周国平的,他说有一次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初中的,让他做阅读,因为那篇阅读文章说他写的,他看着自己写的文章,做阅读题目,按照标准答案评分,只得了69分。这说明什么?如今我看庄子,也想知道他为啥这样写,如果问问庄子,或许他会轻描淡写地说:当时就想起这个故事,就写上了!
哈哈,或许真是这样,说者本无意。我又为何不可就当个故事听听,一定要纠结他为啥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