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幸福和最沮丧
(2014-01-17 09:36:09)
标签:
育儿快乐假期基督山伯爵 |
分类: 高中生活 |
让女儿感觉最幸福的是,她用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当书合上,跑过来和我说话的时候,满脸的幸福,无尽地享受,那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因为幸福,所以就不停地回味。
两天来,不停地和我讨论这本书,或人物,或情节,或法国社会,甚至法国的情人法国的浪漫,她还给大仲马一个“最会讲故事的人”的称号。我逗她,这么好看的一本书,为什么让她在书柜里沉睡了这么多年?女儿说这么厚的书,看是需要勇气的,万一看一半觉得不好看,岂不是浪费了时间,那多可惜。说的有道理,书的确很厚,看这样大部头的书,真的需要勇气,尤其好不好看,因人而异,虽然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但是却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因为看了一本让自己感觉最幸福的书,所以有了想看看由这部书改编的电影,于是女儿就看了一部名字也叫《基督山伯爵》的电影,没成想,带着无比幸福地期待,看到的却是一部让人无比沮丧的电影,在同一天里,就遭遇了最幸福和最沮丧,这沮丧的情绪,蔓延到第二天,依然如同嚼蜡,难以下咽。
女儿洗碗的时候,会沮丧地说:我怎么有了那么脑残的想法,让我偏偏想起来去看电影?
女儿擦桌子的时候,又突然说:我真搞不懂了,那部电影和《基督山伯爵》有什么关系,不过是用了这个名字,和原著没有一丁点关系,那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害得我浪费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关键的是浪费了我的感情。
可见,如果看了一部这么差的电影,真的如同嚼蜡,还真的好了,嚼蜡咽不下去可以吐出来,可是这看了的东西,入了脑子里的东西,这种沮丧的情绪,可不是吐出来那么容易。
其实世界上的东西,本来就是有好有坏有优有劣的,就因为有这样的矛盾,才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美好,我们要更加珍惜美好。
我们看的名字也叫《基督山伯爵》的电影,是2002年拍的,本来想看老版的,可是实在看不清楚,选择了新版,没想到,改编的如此垃圾,整个影片都让人感觉非常恶俗。
比如唐泰斯驾着法老号回到马赛的时候,和他的未婚妻梅塞苔丝见面这个情节。
原著中,现实描写了梅塞苔丝怎样拒绝堂兄的求婚,表达自己对唐泰斯的思念和忠贞,唐泰斯也是告别了船主,先回家看望了年迈体弱的老父亲才去见梅塞苔丝的,两个人见面就用了一个“紧紧的拥抱”来表达爱意,然后就说明要马上结婚的意愿。这之中穿插这卡杜鲁斯、当格拉斯还有费尔南多的阴谋。情节安排的非常巧妙。
可是电影里,真的不敢恭维。唐泰斯回到马赛,马不停蹄地跑去见梅塞苔丝,见也就见了,年轻人吗,把父母忘记了,也可以理解,可是可但是,他们表达思念的方式,不是一个拥抱,而是直接上床,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床,跑到一个山洞野合,唐泰斯不着急结婚,因为他不能马上给梅塞苔丝买戒指,可是梅塞苔丝不在乎,她用一根草绑在手指上表达自己要马上结婚的愿望。这情节还能弄的更恶俗点吗?
关于这一点,我和女儿讨论名著里面的爱情。女儿初三的时候,我推荐女儿看《飘》,当时姐看到了,就说你妈咋让你看这样的书,不怕你早恋吗?对于做语文老师的姐姐,能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特别可爱。爱情是需要让孩子回避的吗?不是,我们有义务让孩子知道并理解美好的爱情,那样我们的孩子才会知道真爱是什么,才会知道怎样表达爱,才会知道怎样珍惜爱。我们可以看看《简爱》,可以看看《飘》,哪一部书的爱情描写是赤裸裸的?哪一部书的爱情不让你感觉美好并为之感动?不赤裸裸,却能感动人,这就是高明之处。可是如那个叫《基督山伯爵》的电影,直接上床,就能说明是爱吗?
我问女儿: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你们这些孩子会不会有影响?
女儿想了想说:应该会有的,因为我们现在不知道怎么表达爱,或许就误认为这样是表达爱的最好方式,就会去尝试。
爱的表达方式,如果就变成了“性”,那该是多么可怕!
原著中最核心地就是唐泰斯的复仇。女儿说大仲马会讲故事,也是因为这个环节。唐泰斯蒙冤入狱,在没有遇到同样在黑牢里的牧师法里亚之前,他觉得暗无天日,他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里,他不知道怎样出去,他绝望了,甚至想到了死,用最最残忍的饿死自己的办法来一个了结。可是就在他最痛苦最无助的时候,比他更早入狱的法里亚,竟然因为算计错误,把越狱的洞穴挖偏了,挖到了唐泰斯的牢房,两人相遇了,法里亚的坚持,让唐泰斯反思鼓舞,和法里亚一起重新挖洞,谋划一起越狱。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在一起了,有了生的希望。法里亚把他一生所学教给了唐泰斯,唐泰斯也变得知识渊博,最后法里亚把他得知的藏在基督山一个岩洞里的珍宝给了唐泰斯,法里亚发死之前来鼓励唐泰斯继续挖洞,可是唐泰斯想出来一个更绝妙的办法,他自己和法里亚的尸体掉包了,他把自己裹在裹尸的麻袋里,被扔到了大海,越狱成功。他找到了基督山岛,找到了无数的珍宝,化名基督山伯爵。
十四年的黑牢生活,让他的心中蓄满的仇恨,法里亚和他分析出他是被谁暗害的,他知道自己的仇人是谁,他要复仇。
他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准备复仇,最后复仇成功。二十五年,他的仇人踏着他的不幸,一个个都飞黄腾达,成为巴黎的上流人物。在书中唐泰斯复仇最让人钦佩的一点,就是他不会动仇人一根毫毛,绝对不想殃及无辜,没有杀戮没有血腥,仇人们最后的结果无论是自杀、疯掉还是破产,都是因为他们咎由自取,基督山伯爵做的,就是揭露他们的罪行。
这部鸿篇巨著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用的,用女儿的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是跑龙套的,情节的安排巧妙且扣人心弦,让你欲罢不能。这也是女儿仅用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她说:读完了,我能踏实睡觉了,要不我总是在想着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情节。这样的书,怎么能让人不津津乐道呢?
再看看电影,同样的线索:蒙冤——越狱——复仇。
蒙冤。变成了知道是费尔南多告密,并且从警察那里跑回来,和费尔南多来了一次决斗,然后才入狱。不知道这样的改动用意何在?不知道原因被扔进黑牢的痛苦深呢还是如上这样的痛苦深?
越狱。原著里是他并不知道伊夫堡监狱的坟场竟然是大海,所以他被扔进大海的时候,他惊叫了一声,但是很快就被惊涛骇浪掩盖了,他克服那个绑住他身体的重球,逃了出来,一直到第二天他已经成为一个走私船的船员,才看到伊夫堡里发出有人越狱的信号。电影里,他刚刚被抬出来就被里面的狱警发现,就开始不停地追赶呼喊,在最后那一刹那,还是被扔了出去,然后他摆脱麻袋和重球之后,等待他的是和狱警在海里的搏斗。
画蛇添足。
复仇。原著里,没有让基督山动任何仇人一根毫毛,就完成了复仇,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所有的仇敌都是自食其果,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但是电影里的情节,就庸俗地不堪入目了,里面有基督山伯爵故意设计的圈套,还有血腥的决斗,也就是说,这些人不是自作孽,而是被唐泰斯算计死的,都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电影里,本来筹备了十年的复仇,变成了立刻报仇,原著里的基督山伯爵是一个绅士,优雅渊博,电影里不过是一个莽撞复仇的傻小子,差距十万八千里。
最后女儿还弄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出海归来的唐泰斯见到梅塞苔丝就直接上床,竟然是为了后来给基督山伯爵弄出一个亲儿子打下了伏笔!女儿捂着脑门心绞痛,哎呀妈呀,这样的电影竟然还有伏笔!
这样的电影,尤其是看过原著,正幸福的不知道怎么幸福好了的时候,看这部电影,怎么能不沮丧?
在我看来,能和女儿一起看书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这才是最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