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态意义

(2012-11-29 19:54:12)
标签:

杂谈

本文发表于《现代哲学》2012年第4期,感谢本文的责编杨海文先生,感谢该刊允许转载此文。

论儒家的祭祀文化及其生态意义

                          

摘要: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 ”和“仁至义尽”。祭祀 之礼的生态 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 ,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关键词:自然之魅、祭祀、生态、儒家

 

一、“魅”的祛、复与儒家文化之“魅”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发动了对自然的“祛魅”(disenchantment)运动。这 在带来科学繁荣、物质丰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于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缺失。近年来,美国学者大卫·格里芬、法国学者塞尔日·莫斯科维奇都主张对自然“复魅re-enchantment)。照莫斯科维奇所说,复魅的意义在于从“动物人”向“人性人”过渡, [1] “统一人类与自然之间维持的关系”, [2] “从而扎根于一种新的生活形式”。 [3]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对于自然,它还保留着神 性或神意的看法。这种神性或神意即是所谓的自然之“魅”。在儒家,自然之魅不是一种类似上帝那样的人格神,而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作用。这些作用超出了单纯的物质之间机械的因果联系,是一种有机的关联。关于天道的运行,《易传》提出“阴阳不测之谓神”, [4] 把阴阳相互推移的不可测度性叫做“神”。在儒家自然 哲学中,“神”或“魅”首先是一种自然性。这是说,自然的运行是阴阳自身运转的结果,没有任何外在的主宰或神灵。这在《易》中表述为“ 简易”。《观》卦的《彖》辞称天地的运行为“天之神道,而四时 不忒”。 [5] “不忒”即没有差错,指天道的稳定性。“神道”意为天道的运行没有主宰,人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见其功而不见其形。诚如荀子 所言:“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6] 孔子的 “天何言哉,四时 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7]说的正是天道运行的这一特点。其次,“神 ”是一种没有方所,不落形体的作用:“神无方而易 无体”。 [8] 方所、形体都是有形而可见的,“神”则是阴阳 二气 的相互作用,不见方所与形体。“无方”一是说看不见它的处所与动作,一是说神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不固定于任何一个地方。“无体”一是说易 的变化是自然 而然的,不知其所由;一是说易 随着变化而变化,不固守于任何一种形态。孔颖达 说:

凡“无方”、“无体”,各有二义。一者神 则不见其处所云为,是无方也;二则周游运动,不常在一处,亦是无方也。无体者,一是自然 而变,而不知变之所由,是无形体也;二则随变而往,无定在一体,亦是无体也。 [9]

最后,“神 ”表示阴阳 变化的微妙极致、不可测度、难以把握的特性。《易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