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冯友兰《新理学》出版后,王恩洋发表了长达8万字的《新理学评论》[1],对《新理学》展开了上世纪40年代最为系统的批判[2]。这个批判至今未为学界注意,所以,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二人的分歧,不仅能进一步完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哲学界的知识图景,而且对于审视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
一、理、气与真际
(一)“真元之气”并不存在
[1] 王恩洋(1897-1964):字化中,四川南充人。曾就学北京大学哲学系、支那内学院,创办过龟山书房、东方文教院。其思想特点是调和儒佛,于佛学尤精唯识。《新理学评论》1942年写成,1943年出版,1947年再版。该书为线装本,装订为一函一册,为“东方文教研究院丛书”第三种,由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部印刷,该院办事处总发行。此书作为普通古籍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线装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九卷收录有该书。本文的引文即根据此《论著集》,并与北图所藏线装本《新理学评论》进行了对照。
[2] 据王恩洋《新理学评论·跋》云,此书曾寄于冯友兰,冯在回信中对于他的批评未置评论,只说自己有《新理学在哲学中之地位与方法》一文,读之即可释疑。王恩洋认为,该文并不能解答自己的批评,见《新理学评论》,《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九卷,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7页。
[3] 冯友兰:《新理学》,《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5-48页。
[4] 《王恩洋先生论著集》,第九卷,第3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