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精彩构思中的诗意表达

(2022-12-08 13:38:57)
标签:

精彩构思

诗意表达

白头吟

国画

李白故里

分类: 论文

精彩构思中的诗意表达

精彩构思中的诗意表达

——读张善进国画《李青莲白头吟诗意图》

/南地

 

这幅名为《李青莲白头吟诗意图》是李白故里江油著名国画家张善进先生参加绵阳市文联组织的主题为“李白诗歌文化艺术作品”活动创作出的一幅李白诗歌《白头吟》(其一)诗意画。张善进在这个夏天,战高温,斗酷暑,闭关创作,历时月余,不断修改,七易其稿所创作的心意之作。

展开这幅180x49(竖式)国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值青春蓬勃,意气风发的青年李白的形象,这也是画作的第一个板块:一身白袍带点蓝边,系一条蔚蓝色腰带;仰头翘首,眉毛上挑,手握《白头吟》诗稿,脚穿一双泥巴色的靴子,随时准备踏上征途,去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在画面中,李白的眉意和眼神侧向背景人物司马相如、卓文君,他们都是神交已久隔代相知,一切都心领神会。仿佛两位古人在一直注视着这个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后辈四川老乡李白。这是画面的主体,占据了图幅的主要部分。

右上方的印章是“李白诗意”四个字,契合创作主题。紧接着画家从李白《白头吟》诗中摘出两句最能表达诗歌《白头吟》主题的句子:“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书写出来。这说明画家要创作的乃是李白《白头吟》诗意画,这与司马相如、卓文君爱情故事有关,也与李白后来的遭遇有关。当李白读了卓文君的诗歌《白头吟》后,有感而发并作了二首《白头吟》。“太白此篇缘相如文君本事而铺陈之,其中似有自况意,以伤君恩之不终也。”(《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第599页)这也成了画面的背景的一部分。

画家独具匠心地采用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的色调和韵味,勾勒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轮廓形象图,暗色,古旧,更显其古朴和悠远。画家张善进善于了借鉴古人的“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合理”。他是要从这幅图的整体画面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李白这个主体形象在其他人和景物中更加突出,醒目。他还把一勾照古今的残月布局在背景和主题画面之间,既象征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的不完美,也表达出此时李白心情的忧伤,也成了李白与前辈心灵相通的象征。整个背景构成了作品的第二个板块,也与司马相如、卓文君所处时代吻合,更能体现人物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也很好地衬托了李白的形象。

李白少有大志,要做司马相如似的人物,事君治国,济世安邦。所以李白从小就崇拜司马相如,也一度醉心研习他的辞赋,对于这位辞赋“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李白更是立下“作赋凌相如”的志向,这种格局和人生境界的宏大和高远,对于李白后来的伟大成就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段早已传为佳话的爱情故事,李白也是早已烂熟于心。然而,时过境迁,相如要另寻新欢,李白读了卓文君的《白头吟》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也以《白头吟》为题写下两首诗歌。

张善进先生在选题之前,认真阅读那个时期的史料、传说和这些诗歌,并进行了思考分析,反复揣摩,边画边修改构思。在于究竟创作李白青年还是中年形象时,画家有些犯难,犹豫再三,最终采取折中的选择:人物形象选择李白的青年时代,画家是要给这幅画增添一些亮色,更能体现李白青年壮志凌云,鲲鹏万里“安社稷,济苍生”的远大抱负;但在这幅画中画家要综合展现出李白与卓文君引起共鸣的心境以及卓文君遭嫌弃,李白中年以后遭遇许多坎坷的人生况味的画面意境。这是一种转换时空的前瞻想象,可以起到平面画图上难以表达的补充。

第三个板块,画家选取李白诗歌《白头吟》意境之要义,不拘泥一词一句的内容,进行大胆创新变通。通过精心构思,巧妙安排,使构图别具一格,具有独创性。用勾勒、点染、皴擦等笔法绘出最动情的场景,使画面达到诗意的表达:枯瘦的荷杆上,莲蓬已经倒下,荷叶蜷缩,荷花花瓣一片留在残枝上在风中簌簌颤抖,一片已经飘落荷塘依偎在枯枝的脚下,静静地等待枯萎、消失……

他把李白的诗句“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那种欢乐的气氛和场景在时空上后置为:一只雌鸳鸯胆怯地躲在蜷缩的荷叶下苟延残喘,绝望度日。另一只雄鸳鸯,红头花色,正在引吭高歌,劈波斩浪。这些画面的展示符合卓文君当时无助的处境和心境,这也暗合了李白今后才华无处施展,壮志难酬的凄苦人生。

画家这样的安排,终有现在的这幅画使画面更具造型力和震撼力的效果。读之,无不使人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对于李白这两首《白头吟》诗歌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有两种说法比较普遍,其一,多数人认为是李白出蜀之前,到成都游历、干谒公卿时的诗作;其二,以西北大学教授、李白诗文研究专家安旗为代表的认为这是李白出蜀后的诗作(安旗在他主编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把这两首《白头吟》归于唐玄宗天宝二年李白43岁所作)。

对于这两种说法,张善进心中自然明白,不过他考虑的是:如何在这幅绘画作品中嵌入李白蜀中家乡生活的元素,更能拉近李白和两位前辈老乡的距离,达到亲切感人的效果。

张善进的这幅《李青莲白头吟诗意图》,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精彩构思,突出诗意表达。画家不是单纯对诗歌内容的再现,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选择表现的独特视角,对画面进行全面透视,并且充分利用艺术语言,调动内心情感的起伏使整体画面主次分明,自然和谐统一。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中,呈现巧妙唯美的构图;用疏朗灵动的线条,沉着洒脱的笔触,使作品格调高远清新,俊秀脱俗。张善进的国画还具有一种诗性的古意深邃和现代气息的明亮。他选择的物象色彩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冲击观者的视角,打动其内心情感,引起共鸣。

 

艺术家简介

张善进,男,19591月出生。祖籍山东肥城,生于辽宁抚顺,长在四川江油。现为江油市美协名誉主席,绵阳市美协艺术顾问,四川省美协会员。

1980年起,师从秦天伦老师开始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1989年,在江油李白纪念馆举办个人画展;1993年,国画《月色》荣获四川省首届巴蜀文艺奖二等奖;1997年,国画《荷露图》荣获首都艺术博览会特别奖;1998年,国画《瑞雪》等10幅作品应邀参加“红荔之友网上画展”;1998,国画《陶渊明诗意》等10幅作品应邀参加文化部主办的“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1999年,国画《李白诗意图》等20幅作品应邀参加新疆文联、新疆美协主办的“四人书画联展”;2002年,出版《张善进画集》;2005年,国画《清风弄月》荣获“中国电影百年书画大展”三等奖。

艺术观点:自然,朴实,和谐——此乃艺术的高之境界,人生亦然。

 

本文作者:南地,本名潘镛。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人教师,跑过新闻、编过杂志。在《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四川日报》《中国青年作家报》《中国石油报》《剑南文学》等多家报刊发表150篇诗文。有诗歌入选《中国新诗》《新世纪诗典》《四川诗歌年鉴》等书。出版诗集《逃亡的星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钟声
后一篇:你看,这朵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