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物馆策展人制度及策展人才培养

(2015-04-28 15:20:14)
标签:

杂谈

张红兵 

中国博物馆界有无策展人?
        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开始出现策展人,瑞士的塞曼被称为“策展之父”。20 世纪80 年代,中国也开始出现了策展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策展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主要活跃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当代艺术或者说是当代美术领域。美术馆的策展和博物馆的策展从大的规律上是类似的,但在展览运作机制、展览性质、关注问题、展品组织、展览阐释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不同。博物馆人虽然羡慕美术馆界的策展人制度,但这种制度借鉴过来时,又往往产生如隔靴搔痒的感觉,无法简单套用。这也是博物馆界为何倡导策展人制度很多年,但始终都建立不起来的原故。
        关于策展人的定义已经有很多了,但纯学术性的定义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策展人的实质。针对博物馆的现状,若用一个非学术化的定义通俗地表达对策展人的理解,那就是策展人,不应是一个只会做展览大纲和方案的人,他应该具备很多方面的素质,即便策展人没有行政职务,但一旦成为某个项目的策展人,那他就是全方位的指挥者,就像一个战场的指挥一样运筹帷幄,要具备与领导沟通、获得领导支持、协调盟军和战士以及驾驭和控制团队的能力,要有制定完美的战略规划、作战计划、对内对外宣传方案等才能,更要具备能有效表达和灵活应用的素质。所以说,目前的博物馆界有没有策展人?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因为我们要规划每年的展览项目、要为每一个展览做大纲、做方案,但严格地来说:没有,因为,做展览的人往往就是完成展览大纲和方案,然后设计、布展就完成工作内容了。这也是博物馆界做展览的人常常被称为项目负责人,而不是策展人,展览难以做出整合效益的原因之一。
博物馆是否需要策展人?
        博物馆尤其是中国的博物馆是否需要策展人呢?暂且不去追溯展览更远的历史,单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展览来看,基本上都是沿用,由内容研究的人拟定展览大纲和方案,再交由形式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程人员施工的工作程序。展览从何而来?基本上是将能成系列的藏品整理一番而来,确切地说差不多就是藏品展示或者是展示藏品。如此做展览,真的可能不需要专门的策展人,但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展览的性质呢?简单地说,展览是文化的一种传播媒介。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和表达的精神元素。这里强调的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元素,展品只是物质的东西,作为策展人,应该从展品中抽析出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元素,然后策划相应的结构、文字语言和美学语言,以便将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元素有效地表达出来。此外,还需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文化产品深化和延伸展览语言,进而达到与观众对话的目的。这就需要对相关历史、文化、工艺、美学和技术有一定的研究和认识,还需要具备各种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如此这么多的事务都需要一个人统筹完成,这个人就是策展人。所以,按照博物馆展览的性质和运作程序来讲,策展人对于博物馆展览的形成和运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博物馆怎样培养策展人?
        首先应设立策展人制度。严格地来说,我国大部分体制内的博物馆没有建立起策展人制度。“策展人”,顾名思义,强调的是“人”,而我国博物馆的机构设置通常是展览部、藏品保管部、学术研究部、宣教部以及办公室、人事处等,展览基本上是以其中的某个业务部门为主来完成。如此一来,展览任务是落在了“部门”而不是“人”上。虽然落实到某个部门也一样是要部门里的人来完成,但二者从本质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就在于,策展人制度是以对某个学术领域有研究的“人”为核心而临时组建的一个项目组,这个人既可以从馆外,也可以从馆内任何一个部门中选择。在这个项目中,策展人就是由制度予以保障的临时总指挥,而且不会因策展人的人事关系变动而改变。如香港艺术博物馆2008 年后开始探索新策展模式,即合作策展形式及客席策展人理念。他们聘请国内大学、研究机构的研究者或者是国外研究人员担当策展人。该博物馆首先策划了博物馆几年内所要关注的主题,即“香港艺术:开放·对话”,然后由策展人根据这一主题策划出各自具体展览的主题,先后完成了“数码演义”(由鲍蔼伦女士策划)、“新水墨艺术——创造、超越、翱翔”(由金董建平女士策划)、“寻找麦显扬”(由任卓华女士策划)、“寻乐·经验”(由郑蝉琦女士策划)、“原道——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概念”(由皮道坚教授策划),从不同角度发现、探寻香港艺术,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艺术体验。这是香港艺术馆对策展人制度的一种探索,初步探索和建立起博物馆与策展人的合作关系,包括主题、藏品以及财务制度等的合作关系。事实上,这种制度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比如,博物馆内部职工的质疑,觉得让馆外的人在此做主角,而自己的职工成为了配角,这种变化既是一种压力,但同时也是一种发展机遇,也是博物馆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再比如,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地级博物馆,不仅在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中走在前列,而且在外媒评价体系中的世界最具影响力博物馆中也占据一席。苏州博物馆的一个策展人当她在负责完成展览内容设计的研究部工作时,负责策划了“明四家”的展览,其中,已经成功策划主持了明四家中的沈周和文徵明展,正在准备做唐伯虎即唐寅展时,馆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将她调到馆办主持工作。按照部门职能来讲,办公室是不参与展览策划工作的,但就因为实行的是策展人制度,人事的调动并没有影响到她策展人的身份,她在馆办依然继续策划明四家系列展中的唐寅展。这就是制度的效力。
        应培养策展人的组织协调意识。关于策展人的角色,目前有多种认识,但毫无疑问,策展人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是一个出色的组织者和协调员。策展人的桥梁作用是必须具备的。一个策展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决定着策展的成功与否。做展览的人需要与各个相关部门协调,诸如藏品保管部门、办公室、财务处、安保部门等,事无巨细,需要他人予以配合,甚至有时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质疑。有的人组织协调能力较弱,在工作中很难化解矛盾,展览也无法推进,最后只得找馆长去协调各个部门。但是,作为策展人,而应该依靠自己的个人做事魅力来解决,这是策展人应该具备的一个素质。美国迪美博物馆是一个很小的社区博物馆,它所服务的社区只有4万多居民。其教育部主任策划走入社区的教育项目时,藏品部主任竟然也会手持藏品心甘情愿地与他一起走进社区,协助他完成教育计划。据教育部主任介绍,这样的默契合作既不是由博物馆制度决定的,也不是因为教育部门在博物馆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由教育部主任与藏品部主任平时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促成的。他与其他部门的同事广泛交流,所以很多人会主动协助他推广教育项目。因此,作为策展人,需要协调馆外馆内方方面面的关系,良好的修为和人际关系需要在平时培养而成,这是策展人需要具备的素质。
        应培养策展人的开拓创新意识。策展人同时也是发明家和开拓者。面对博物馆有限的藏品,当将馆藏以常见的历史时序和器物类型策划为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之后,策展人似乎觉得已经无法再策划出更多更有意义的展览了。如何突破旧的框架,寻找新的视点,这就需要培养策展人创新的意识。
        谈到展览主题策划,我国博物馆的展览多以藏品为主题,诸如“馆藏书画展”“馆藏瓷器展”“馆藏玉器展”等。这些既没有问题意识,也没有主题思想的展览,其实无法发挥出启人思考的作用。策展人必须善于观察生活,从丰富的大众生活中获得灵感,发现新需求,发掘新观念,才不会使策展工作陷于简单重复,才会形成自身特色,才会使展览不仅仅止于一项必须完成的具体工作,而是不断追求创新的成果展示。
        博物馆策展的很多创新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敏锐观察。强调创新,不是要否定传统和经验,而是要创造新的生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主题重新整合历史资源,让固有藏品从不同的视角重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的主题关注现实生活,引发或批判、或反思、或赞美的观点争鸣,还可以利用新的主题表达对未来的期许,博物馆不仅仅是还原历史,还可以展望未来,进而创造出新的概念性展品,激发人们的创新热情和思路。强烈的问题意识可以使用有限的藏品创新出无限个性意义的展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