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壬雅
壬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593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字词来由

(2006-08-20 20:20:05)
分类: 寻根探源

”此致“与”敬礼“

“此致”与“敬礼”一般用在人们写信中:“此致”写在信的末尾,然后再另起一行写上“敬礼”,“此致”后面一般不加任何符号,在“敬礼”的后面通常要加上感叹号。

关于“敬礼”的意思我们都非常明白,但“此致”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此”指的是前面书信中所写的内容,“致”指的是“尽”或“达”之意。如果把二者联系起来,意思就是“上面的话说完了”。由此可见,“此致”是一封信的煞尾。“敬礼”是一个动词,它们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所以,“此致”后面不加标点,而“敬礼”后则可以加感叹号。

这种形式最早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后被人们广泛采用。


“刘海”与“留孩"

 人们把女子垂在前额整齐短发称为“刘海”。其实,刘海本为“留孩”专指小孩子所留的头子发。

古时候,女孩子15岁时便盘发插笄表示成年。男孩子则于15岁时束发为髻,到20岁时再行表示成年的“冠礼”而戴冠。在未成年之前,小孩子的头发都是自然下垂的,所以人们用“垂髫”、“髫年”来指称童年或儿童。但男女幼童所留的头发又是有区别的:男孩留的是额上左右两角的胎发,称之为”兆",女孩子则留垂于额头中央的胎发,叫做”髦“。这种孩童时代所留的头发,统称为”留孩发“。而女孩子待到成年之后,有时从打扮考虑,依旧让额头发自然下垂。”时髦“之说即由此而来。

到了唐代,民间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由于”刘海“与”留孩“古时发间完全相同,”留孩“又本为口语俗称,故书面文字就写作”刘海“。

?/P>


 

"图书"一词的由来

 

    图书,原指地图书籍,来源于“河图洛书”。这是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个神话故事。《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是上古时候,有一次伏羲氏(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观于黄河,有龙马忽然在河上出现,背负“河图”;后来伏羲氏又观于洛水,又有神龟在水上出现,背负着“洛书”。伏羲氏得到了河图洛书以后,就以作为准则来治国治民。《礼纬含文嘉》上也记载着这样的传说:“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刚以作易。”这是说伏羲氏道德高尚,上合天旨,下合地意,所以上天显应以鸟兽的足爪,令其造成文字;下地则显应以河图洛书,献给做羲氏,让他用来治理天下臣民。于是伏羲氏以此作为准则,写成了《周易》这部书。看来,“河图”指的就是中国的山川地理图,“洛书”则指的是龟甲卜文,说的是有关治国治民的准则。“图书”即因此引申而来。
字词来由 伏羲氏

“她”字的创造和运用
 
    中国古文字中没有“她”字。“她”字是刘半农首创和首先运用的。
    1905年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作家们写白话文,第三人称不分男女一般以“他”代之。这样难充分确切地表情达意,也往往出现一些把男当女、把女认男的笑话。刘半农对此很不满,他曾同周作人探讨过此事。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五卷三号发表的译文《改革》的按语中透露:"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不久,刘半农出国留学。1920年3月17日到达英国伦敦,尽管人在异邦,但时刻不忘“她”字的创造。于是专门撰文,谈《“她”字问题》,并不远万里把文章寄给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副刊,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为了使“她”字在现代白话文中运用推广,他首先在自己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加以实践。此后,这首诗由赵元任谱曲,收入1925年《新诗歌集》,“经年传唱,至今不衰”。这样,“她”字便随着歌声的飞扬流传开了。
字词来由  字词来由  字词来由
刘半农          周作人           赵元任

“破天荒”的来历
    唐代科举制度规定,凡是考进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试。每当京城会考,地方上总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应试。当时荆州南部地区四五十年竟没有一个考中。于是,人们称荆州南地区为“天荒”,意思是混沌未开的原始状态,或是荒远落后的地区,讥笑那里几十年没能考上一个进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荆南应试的考生中有个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由此,旧时文人常用“破天荒”来表示突然得志扬名。现在用来指从未有过或第一次的新鲜事。
 

字词来由“九鼎”的由来
   
    相传,九鼎是夏禹治水成功后铸成的。当时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徐、扬、荆、豫、梁、雍九州。治水成功后,他利用九州进贡得来的金属,铸造了九个鼎(一说仅一鼎,因材料来自九州而名为九鼎),将勘测所认识的这些地理状况,按九州划分,分别铭刻在九个鼎上。因此,九鼎实际上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原始的地图。
    九鼎当时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各代帝王将它作为传国之宝,十分珍视。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渐强。诸侯各国都希望拥有“九鼎”,成为正宗,因此发生了几次兴师求鼎的战争。到了周显王四十二年(公元前327年),九鼎没入泗水彭城下。
    据说,秦始皇时九鼎又现于泗水。秦始皇大喜,以为这是自己德合三代,理当继承霸业的征兆,于是派数千人潜入水中打捞,结果拴鼎的绳子被“龙齿”咬断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推断这些是无稽之谈,九鼎是在周宗室莅乱时被周室自行销毁了的。
    这几种说法无论孰是孰非,有一点很明确:九鼎是在战国期间失传了。
    九鼎虽然失传,但是九州图像并没有因此完全湮没。由九鼎图像派生出来的《山海经》图继续传下来,成为我国制国图学的先声。而且,九鼎作为我国文字记载的最原始的地图,比埃及公元前1300年产生的努力亚塔金字塔一带的巴比伦鲁斯地图还早800多年。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逸事杂闻
后一篇:成语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