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熏吸(吸入)疗法问答
1、 什么是“熏吸疗法”?
“熏吸疗法”是针对某些疾病采用的一组独特、新颖、有效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手段。主要方法是:将若干味经过特殊加工、浓缩、提炼、精制的中草药
(验方不同、因病而异)
置入密闭金属容器,通过高温升华为细微的药物颗粒,经口、鼻吸入肺,由肺毛细血管吸收入肺静脉血到达心脏,再分布全身达到治疗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药物作用,同时要求患者饮用足量凉水,控制饮食,必要时结合其它中西药物对症处理,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血脉、调动起整个机体抗病能力的目的。
2、 为什么采用“熏吸”作为用药途径?
这是基于人体生理机能特点总结出来的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用药方法。其原理是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动脉用药。首先,“熏吸疗法”将特制的中草药升华为大小不等的药物微粒,直接迅速透过呼吸膜或沉积于肺泡、呼吸性支气管表面逐渐缓慢吸收入肺静脉而发挥即刻或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作用。其次,被吸收的药物微粒经肺静脉血流入左心后向全身灌注(包括病灶部)。故,心脏每搏动一次,宛如动脉用药一次,即病人熏吸用药当时3~5分钟内相当于持续动脉用药(药物微粒迅速吸收部分)200~300次;熏吸用药后15~20天内相当于持续动脉用药(药物微粒逐渐吸收部分)150万~200万次之多。同时,正是由于这种较长时间的持续动脉用药,从而避开了药物经受肝脏灭活代谢、生物转化后造成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即所谓第一关卡效应)对治疗带来的巨大影响。另外,熏吸用药还避免了“口服”吸收较慢、易受胃肠内容物的影响,还适于昏迷、抽搐、呕吐的病人及小儿、精神病等不合作病人;避免了“注射”不够方便、经济、安全;避免了“舌下含锭”及“肛门栓剂”或“直-结肠灌肠”只适用于少数穿透粘膜药物的限制;并且与“吸入”挥发性或气体药物的途径不尽相同。所以,熏吸用药具备有效、安全、方便、节约、中西医结合五大优点。因此,被作为治疗许多病症的主要手段。
3、 为什么“熏吸疗法”吸药每间隔15~20天一次?
吸进肺脏的药物微粒,其中“小分子”部分可直接透过1微米厚的呼吸膜进入肺毛细血管吸收入肺静脉血到达心脏,再分布全身,迅速达到治疗作用。而“大分子”部分则先沉积于肺泡及呼吸性支气管表面,逐渐被组织液溶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分解为能够透过呼吸膜的“小分子”状态,从而逐渐、缓慢、持久地发挥治疗作用。根据临床观察,一般在吸药后7~8天疗效最显著,吸药后15~20天时药物作用才逐渐开始消失。因此,“熏吸疗法”吸药一般来说须每间隔15~20天用药一次。间隔时间过短,可导致体内药物蓄积过多,虽无不良反应,但却降低疗效,且造成浪费;间隔时间过长,则影响全疗程的连续性(即中断治疗),难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变化,以至可能产生病情反复和发展等恶果。
4、 为什么强调治疗期间要保持精神平静?
病人的精神状态与药物的疗效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三分在治,七分在养”。积极的乐观主义不仅可以减轻对病症痛楚的主观感受和反应,实际上更有利于疾病的治愈和身体的康复。使用不含活性药物的安慰剂对许多慢性病能取得接近或超过半数的疗效足以说明精神状态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相反,因忧郁、悲观而不能配合治疗,会严重影响药物疗效。所以,治疗期间,病人要始终保持精神平静,严禁看电影、电视及房事,竭力避免怒、忧、悲、恐、惊等不良情绪的干扰,树立起与病魔作顽强斗争的坚定信心。
5、 为什么“熏吸疗法”必须配合每天饮用足量凉水?
伤风感冒后,人们往往听到医生说:“多喝开水”。凡遵医嘱者,排尿、出汗明显增多,症状随之迅速缓解,身体很快复元。这是因为大量饮用水可以增强机体新陈代谢,使病体内大量代谢废物、毒素通过肾脏和汗腺排出,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熏吸疗法”
必须配合每天饮用足量凉水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偏喝凉水”?有人马上问。因为,“熏吸疗法”采用的是特制中草药,内含芳香开窍的引经药物,此药进入体内很容易“行表”—由汗腺排出。因此,尽量避免热环境,如喝热水,吃热食、洗热澡、睡电热毯、室温过高等,以减少出汗因素,保持药物尽可能长时间地在体内行使其治疗作用。饮用足量凉水则是通过整个机体的物理降温而收敛汗腺达到上述目的的。另外,凉水中富含氧离子,对人体有益无害。同时,饮用足量凉水又与增强体内新陈代谢的目的相一致,可谓“一举多得”。
6、 为什么首次“熏吸”药物后,少数病人会呈现类似感冒样的症状?
根据临床观察和经验,发现呈上述治疗反应的病人多为长期使用或依赖某些化学药物者;其化学药物毒副作用越大,反应就越重,甚至呈现剧烈呕吐或腹泻。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生活中每天吸入、饮入、食入、乃至接触的各种物质均含有不同程度,或多或少对人体有害的杂质,更不必说毒副作用较大的化学药物了。这些有害杂质经人体化工厂-肝脏的处理,大部分被排出体外,但还是有少或微量被滞留于体内。久而久之,日积月累,使肝脏的颜色由婴幼儿时的粉红色逐渐随年龄增长至深红色、暗红色。其色泽越深,越显示“积重难返”,肝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或损害。这也是机体随之变得易于患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在首次“熏吸”药物后,再配合大量饮水的双重作用下,长期或一生积聚于肝脏和脂肪内的毒素或有害化学元素等迅速得以清除,先经血液循环,再由肾脏排出体外。在这一“清肝”过程中,血液循环里的相关物质浓度必然会一度或一次性大幅度升高,导致身体出现类似重感冒样症状,此谓“康复”
或“好转”
反应。随着每天大量饮水和肝脏逐渐净化,其浓度在血液中亦逐渐降低。故“经三、四天后,精神、食欲明显好转,逐渐恢复正常”。所以,第二次及以后再“熏吸”药物的病人鲜少呈现上述反应,亦证明了这一点。另外,本疗法“药烟”无毒、无副作用。否则,经治医生长期治疗病人时并无防护且同步吸入,其危害将不堪设想。所以,本疗法对病人具治疗作用,而对健康人则无任何伤害。
7、为什么“熏吸疗法”治疗过程中因呕吐或腹涨而减少饮水会降低疗效?
出现呕吐或腹涨的现象,往往代表患者正处於排除体内于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和代谢废物的一个较为剧烈的过程。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或依赖某些化学药物者或短期内刚刚完成针对癌症或恶性肿瘤化疗、放疗的病人。少数为该患者自身体内一生积聚的毒素过多所致。根据临床实践经验,疗程中患者排除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有四种方式,分别按肾脏-排尿;上消化道-呕吐;下消化道-腹泻;皮肤-出汗等顺序开启。通常,大多数人清体均循排尿的途径。只有当第一条途径肾脏(排尿)不能满足需求,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除时,第二条途径上消化道(呕吐)便自动打开。因此,不少病人在不明就理或惧怕呕吐的情况下,擅自减少了饮水量,使该条途径无法正常运作,导致本该被清出体外的毒素和代谢废物又重归“故里”
,降低了应有的疗效。另外,呕吐初期往往兼有腹涨,那是因为胃、肠液、胆汁、胰液等粘稠物上返拥塞而阻滞饮入胃水下行所致。进一步影响了病人配合足量饮水,从而阻碍了体内毒素和代谢废物的排出,降低了疗效。特别要注意的是含有酸、硷等浓烈刺激性烧妁感的呕吐物,唯有大量饮水才能稀释之,以避免化学性食道、咽粘膜炎。否则,届时再想饮水也已万般无奈了。所以,呕吐或腹涨不应成为减少饮水的理由,而应视为加强饮水的标志。一旦腹涨难于忍受时,可用棉拭子、筷子、勺子或手指刺激舌根及咽部引吐,随后继续饮水,直到胃、肠液、胆汁、胰液等粘稠物呕出吐尽为止,促使第三条途径下消化道(腹泻)打开。泻出之物,多见为鸡蛋黄色、浓烈异味之水泄物。仅有极个别病人才开启第四条途径,经皮肤(出汗)排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