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向德国就业政策学习

(2012-02-10 12:13:26)
标签:

财经

诺奖得主:向德国就业政策学习
2012年02月10日 09:33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 评论(0)
   德国的成功在于,让更多人留在就业大军中,经济复苏后收获更大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经济衰退来袭,怎样的政策最有利于促进就业?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表示:向德国学习,留住工作机会比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

  2月9日,皮萨里德斯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讲座上,分析比较了经合组织(OECD)国家2007到2009年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化。他重点分析了德国和美国两个代表性案例。

  在社会劳动总时长这个指标上,美国大幅下降,德国的下降幅度则非常小。然而,人均工作时长两国的下降程度就很接近。因为美国就业人数在衰退发生后是减少了,德国就业人数则反而有所增加。

  这反映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却退步了。

  皮萨里德斯认为,就业人口增加就是德国就业政策的成功。以牺牲劳动生产率为代价提高就业率是值得的。因为一旦经济复苏,采取这种做法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大的好处,之前损失的劳动生产率将迅速得以弥补。

  德国的成功就业政策表现在就业培训、针对性工资补贴、创业补贴、公共部门岗位创造制度等方面。其中,针对性工资补贴值得一提:这种补贴是把钱给雇主,而非雇员;在建立雇佣关系后的12个月内,补贴50%的工资;“保护期”延续到第二年底;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失业或是弱势群体有不一样的补贴。

  研究证明,这些措施能有效帮助失业者,特别是长期失业者及其他弱势人群回到就业市场。

  并且,这种补贴并不会对财政造成负担,因为政府可以节约失业津贴,劳动者缴纳的社保金也会增加财政收入。

  失业现象中有两个因素需要关注,一是新增失业人数,二是失业人口处于失业状态的时间。通常,经济衰退期的新增失业人数是比失业持续时间更显著的因素。但在2007年到2009年的这场衰退中,美国这两者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了颠倒,在OECD国家中是一个例外。这说明,长期失业的问题在美国越来越严重。

  美国的特点是“沃尔玛效应”,即产出增长并没有伴随就业量的增长,这说明劳动生产率事实上是提高了。

  皮萨里德斯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美国的劳动市场政策是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对雇主几乎没有什么限制,雇主也没有任何的激励来养雇员,因此经济衰退中解雇行为很普遍。

  而劳动者在找新的工作方面则有许多障碍,往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新工作,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搜寻摩擦”(search frictions)。

  造成这种“搜寻摩擦”的可能原因有:新增就业机会与消失的工作机会所在地点不同,劳动者的流动性又显著降低,后者又可能与美国住房市场越来越鼓励买房而不是租房有关。

  此外,政府加大失业救助的政策也可能降低了找工作的激励。金融危机中,企业也更不愿意投入经费对员工进行再培训。

  皮萨里德斯发现,假设本世纪初到金融危机前OECD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不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扰乱,服务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将比今天多得多。这说明经济衰退对就业机会的打击主要发生在服务业。

  他认为,美国等一些国家的经济没有很好地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调整就业结构。他并不认可所谓的“新技术毁掉的就业机会高于创造出的就业”这种悲观说法,他认为,虽然新技术可以节省某一行业中的劳动力,但整个经济中对教育、医疗、服务业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从而增加总体就业机会

0eQ2pwtWINSZOSQbYc4g7BpFu0LTtSB7HkWxXmk3ZvqJt8eMWj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www.caixin.com) I0sUJYaT9JFTWnZqE3suIHLBVwiw0b7Lmvib0Nndf2FFmtuvh6详文:http://international.caixin.com/2012-02-10/10035517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