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盛卖“狗屎”的是与非

(2010-04-19 20:13:38)
标签:

财经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高盛最近吃了官司,控告方是美国证监会(SEC),起诉的罪名是推销 “狗屎”。笔者不是说粗话的高手,这个词是从美国投行家的嘴里面借来的。

 

话说2000年美国网络股泡沫破裂,牵扯出一大堆的欺诈事件。其中,就有相当多的问题与推荐股票有关。当年,股市烈火烹油,卖方分析师一面起劲地向客户吹嘘某某网络股前景无限,私下里与好友知交说起这些公司时,径直称之为“垃圾”、“狗屎”。网络泡沫的破裂,揭开了分析师与投行业务的利益冲突,失去了粉丝的明星分析师们,顿时星光暗淡,甚至有人被关进了大牢。经此事件,普通投资者对于分析师推荐股票时的口是心非已有足够的认识。

 

次贷危机的暴发,再次让人们想起了这些陈年旧年。这次SEC对高盛及其副总裁图尔的指控,重要证据之一,就是这位年仅28年的神奇小子图尔在给朋友的电邮中,有类似“狗屎”之类的话。

 

次贷危机中的作空英雄保尔森,找上高盛,想要找一个交易对手。这样的任务,对高盛而言,在平时就是小菜一碟,更何况在次贷衍生品炙手可热的2007年。尽管营销高手高盛顺利地完成了这样一个任务,并将1000多万的服务费收入囊中,但却留下了两个把柄。一是它没有告诉人家,保尔森是他的交易对手,这个产品是应保尔森的要求设计的。二是,这个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图尔,在高处不胜寒的心态的支配下,竟然在写给朋友的电邮中自夸“众人皆醉我独醒”,并说,“大楼随时会倒塌,但只有一个生还者,就是神奇图尔。”

 

先说第一点。 要知道,当年的保尔森可没有什么作空大师之名,就算是高盛明白告之,你背后有一个交易对手,他要作空次债产品,恐怕也难改变做多者的决定。因为当时市场气氛就是如此,要不保尔森何以一举成名?是的,卖给这个倒霉蛋的产品,是按照保尔森的要求量身定做的。高盛也许在文件中,没有告之这一点,却诡称是是独立第三方设计的。但这又是什么实质性问题呢?要知道,买这个产品的倒霉蛋,其实也是专业的金融机构,也养着一批拿着高薪的分析师的。

 

第二点。图尔虽然使用了浪漫的语言,甚至以一个先知者的口吻向朋友吹嘘自己的预见力。但这只不过是华尔街银行家们身上常见的傲慢的一种体现,并不能说明什么。他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告诉那个倒霉蛋,他觉得市场已经摇摇欲坠。

 

其实,高盛作为一个中介,自己尽量不留风险头寸,这是它百年不倒的秘密。一个作多的客户上门,正巧有一个作空的客户也上门,并且操作对象完全一样,其概率简直是等同于火星撞地球。因此,高盛们要作到不留风险头寸,就必须出去推销!要么是卖给看空者,要么是卖给看多者,要么同时向双方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它自己的态度几乎可以说无关紧要,因为要完成这样一笔业务,某种程度上的欺诈无法避免的:不是欺骗多方,就是欺骗空方,或者同时欺骗两方。
 
关键的问题是:它的购买者是谁?如果是专业的投资机构,我觉得就可以大大减轻对高盛们的道德指责。因为只要允许这种中介业务存在,高盛们就不得不向某一方将“狗屎”说成金矿。否则,就找不到交易对手,业务作不成,就只能去喝西北风了。

 

欺骗那些倒霉的金融机构还不是最可恨的,因为他们是专业投资者,它们的亏损,更多的是因为贪欲。最可恨的是那些披着银行家外衣的销售员,为了作成业务拿到高额提成,而有意误导性地向非金融行业的投资者推销狗屎。这些年来,那些富有的个人客户(如在香港市场购入I KILL YOU LATER的中国民企),以及稀里糊涂的某些中国国有企业,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成了砧板上的肉。最终,连诉讼都无门。这些年,高盛们,从中国的民企和国有企业里卷走了多少钱呢?没有人知道,但想必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吧。但愿这次SEC起诉高盛,能让这些国内的倒霉蛋们心理得到一点平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