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智猪博弈”角度回顾通胀治理

(2009-01-19 00:32:09)
标签:

财经

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博弈论里有两个著名的模型:一是“囚徒困境”,一是“智猪博弈”。前者讲的是,个人从利益最大化出发的理性行为,会导致集体利益受损。后者则揭示,陷入博弈格局中的两个力量不对等主体,占优势的一方(大猪)没有简单最优策略可以遵循,主动采取行动方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占劣势的一方(小猪),观望和等待反而更佳。 

2007年开始的通胀加速及其治理的过程,就是“智猪博弈”的一个典型例子。遗憾的是,中国作为这场博弈中的“大猪”,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占优地位,不理智地采取了观望和等待的策略。 

此轮通胀加速,是经济持续扩张和需求过旺的结果,而需求过旺自然是各个国家齐上阵、共流汗的结果。面对通胀已经形成并出现失控的局势,各个国家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主动在各国国内紧缩货币,相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陷入了一场“智猪博弈”。每个国家都不愿意先主动采取紧缩政策,唯恐自己承担成本,它人坐享好处。就好比两头猪,不论大小,都在希望别人去按那个电钮,而自己则趁乱获得更多进食的机会。

在弈局的关键时刻,中国以主流观点为指导,采取了观望和等待的策略。其结果是:因为贻误战机,导致全球性通胀失控,各主要市场的资产价格在出现最后一轮夺命狂奔之后,金融市场出现大崩溃,最终所有国家都成了输家。中国作为总需求、特别是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主要力量,在这个博弈中显然扮演着“大猪”的角色,如果由中国来按下这个按钮,博弈的结果不仅对自己有利,而且对全球都有利。

但是,中国政府的决策受到了误导,没有清醒认识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幻想着由其它小猪(或“中猪”)主动按下按钮,自己能够多分一杯羹。但违背规律的事情终归没有好结果,大猪要搭便车谈何容易?

中国融入全球化,认清自己的角色,再在这个基础上采纳有利的博弈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博弈论”这一课,掌握话语权的中国经济学家们,看来还需要好好补一补。

 

从“智猪博弈”角度回顾通胀治理

 

 

背景资料:不可不知的“智猪博弈”

 

在博弈论(Game Theory)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猪圈里有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头有猪食槽,另一头安装着控制猪食供应的按钮,按一下按钮会有10个单位的猪食进槽,但是谁按按钮就会首先付出2个单位的成本,若大猪先到槽边,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收益比是9∶1;同时到槽边,收益比是7∶3;小猪先到槽边,收益比是6∶4。那么,在两头猪都有智慧的前提下,最终结果是小猪选择等待。

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按控制按钮,而自己选择搭便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猪选择行动的前提下,小猪也行动的话,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耗费2个单位的成本,以下纯收益计算相同),而小猪等待的话,则可以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在大猪选择等待的前提下,小猪如果行动的话,小猪的收入将不抵成本,纯收益为-1单位,如果小猪也选择等待的话,那么小猪的收益为零,成本也为零,总之,等待还是要优于行动。

在小企业经营中,学会如何“搭便车”是一个精明的职业经理人最为基本的素质。在某些时候,如果能够注意等待,让其他大的企业首先开发市场,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时候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高明的管理者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搭便车”实际上是提供给职业经理人面对每一项花费的另一种选择,对它的留意和研究可以给企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使企业的管理和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这种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十分常见,却很少为小企业的经理人所熟识。

智猪博弈故事得到的启示

  在这个例子中,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去踩踏板总比踩踏板好。反观大猪,明知小猪不会去踩踏板,但是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在博弈中,每一方都要想方设法攻击对方、保护自己,最终取得胜利;但同时,对方也是一个与你一样理性的人,他会这么做吗?这时就需要更高明的智慧。博弈其实是一种斗智的竞争。作为一门科学,博弈论就是研究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行为的一种学问。或者准确地说,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学问,因此也有人把它称为“对策论”。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如何理解博弈论,如何运用博弈论原理指导企业有效管理,这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价格和产量决策、经济合作和经贸谈判、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参与投标拍卖、处理劳资关系,以及在与政府的关系和合作等多方面,博弈论都是企业经营者十分有效的决策工具,或者至少是比较科学的决策思路。

  还有一个精典案例,是说当年英国政府将流放澳洲的犯人交给往来于澳洲之间的商船来完成,由此经常会发生因商船主或水手虐待犯人,致使大批流放人员因此死在途中(葬身大海)的事件发生。后来大英帝国对运送犯人的办法(制度)稍加改变,流放人员仍然由往来于澳洲的商船来运送,只是运送犯人的费用要等到犯人送到澳洲后才由政府支付给商船。仅就这样一点小小的“改变”,几乎再也没有犯人于中途死掉的事情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