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防信贷大起大落献一招

(2007-11-28 18:01:21)
标签:

产经/公司

为防信贷大起大落献一招 

据媒体报道,为了控制信贷过快增长,日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再次落下重手,要求放贷过猛的银行四季度不但不能增加新贷款,同时要压缩贷款总量,而其他银行也要将贷款规模控制在限度范围内。

最近几年,每当银行信贷出现失控危险之际,来自银行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总会如期而至,但像今年这种在最后一个季度推出如此严厉而猛烈的调控措施,仍属罕见。其实,如果看一看信贷数据,就不难理解如此严厉的窗口指导实属迫不得已。今年1-8月,银行的贷款增加额达到了3.08万亿元,就接近去年全年的3.18万亿元了,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随后央行负责人通过媒体督促银行履行社会责任,做到均衡放贷,银监会主席也公开表示不会放弃全年银行新增贷款增长不高于15%的目标。但信贷这匹脱缰的野马似乎并没有随之停下脚步,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银行新增贷款余额达到3.5万亿元,银行信贷已呈现失控的局面。而此时,中央正在三令五申地强调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控制信贷过快增长,在这种背景下监管部门严控信贷,市场也因此出现普遍的贷款困难,出现了被称之为“信贷硬着陆”的现象。

其实,最近几年来,我国银行的信贷投放不均衡、前高后低大起大落的现象十分突出。统计显示,最近四年来,按月度环比计算的信贷总额增长率,高值全部出现在年初的4个月以内,月度环比折年率的信贷增长率超过30%的月份全部出现在第一季度。在随后的月份中,则开始出现回落,总体呈递减之势。

造成银行信贷前高后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机构,在年度信贷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越早放贷,银行就能收取越多的利息。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也习惯于在年初作为年度投资计划,相应的投资资金和流动资金需求,也比较容易集中在年初。值得注意的是,造成2006年和2007年信贷前高后低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那就是大型商业银行的集中上市。2005年底建设银行在香港上市和2006年底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上市,突然向商业银行体系补充了4000-5000亿元的资本金,极大地提高了银行的放贷能力,而在股东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刚刚上市的银行具备了极大的放贷冲动。但当时在货币政策方面,并没有为此针对性地提高准备金。可贷资金突然大幅增长,放贷能力集中在年初释放,形象了一季度银行抢贷多贷的局面。

目前我国融资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导。信贷的波动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直接而巨大,说其是经济波动的主因并不为过,信贷大起大落除了直接导致投资和GDP的波动,还给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造成干扰,影响其平稳运行。

以房地产市场为例,今年初以来部分城市房价出现加速上涨之势。以深圳为例,从4月份到8月份短短几个月时间该市房价涨幅达到了惊人的50%,房价上涨大约滞后于银行向投资者投机者敞开放贷2-3个月,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到了最近几个月,深圳楼市又因银行严卡信贷关而出现成交剧减的情况,甚至一些正常的购房行为也无法得到信贷支持。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其它各地均存在,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目前,各地楼市多空双方正在展开一场博弈,而博弈的核心就是银行何时“开闸放水”,银行口子开得多不是开得小,由此可见,信贷大起大落在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信贷的大起大落,还通过影响企业的业绩波动,影响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导致股价的大幅波动。而在信贷紧缩时期,实体经济中一些正常的投资项目或者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会因为额度限制,得不到信贷支持,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总而言之,前高后低、大起大落式的信贷是造成目前我国经济运行和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一个重要的前提保证就是银行适度放贷均衡放贷。从长远看,应该放弃对银行的信贷直接管制,通过准备金率、利率等价格工具来调节贷款供给和需求,使其达到一个动态的均衡、平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实行上市,可以很方便地通过增发股票或次级债来迅速地补充资本,在目前利差保持高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又天然地具有扩张信贷的冲动,众所周知,银行放贷由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双重制约,随着资本充足率制约的缓解,监管部门更应该更多地运用存款准备金率等市场化手段来对冲这种扩张。

但基于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货币政策处于过度阶段这一现实国情出发,完全放弃数量控制,采取纯粹的市场化手段调控信贷也不现实。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信贷仍是货币政策一个重要的、乃至是主要的监测目标,而在利率政策、准备金政策受到掣肘的特别情况下,“窗口指导”仍不可或缺,在关键的时候它还将充当解决难题的“终极一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从技术上改进信贷控制。我们认为,央行应该恢复在年初明确公布信贷指导性目标的做法,尽管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倒退,但在目前情况下,它确实能起到向银行宣示决心,限制银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另外,还一个重要的技术性的手段可以采用,那就是按季度划定银行信贷指导目标,即在确定总量的前提下,规定银行每季度放贷不得超过全年额度的30%,我们认为,这样既可以促使银行均衡放贷,防止信贷一年之内大起大落,又给予了银行一定的弹性,不妨碍其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进行自主经营,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当然,从长期看,我们还应该加大金融市场的培育,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为最终取消数量管制实行市场化调控作好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