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走笔经济观天下 |
日前有媒体在报道中猜测,为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关部门会将居民活期储蓄存款利率下降到零。由于储蓄利率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这一报道引起了人们较多的关注。取消活期存款利率的情况会发生吗?
我国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对银行存贷款实行利率管制,随着利率市场化原则的确立,货币政策部门逐步允许其在一定程度内实行浮动。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完全取消了贷款上浮幅度限制,并允许银行在一定幅度内下浮存款利率。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实行得较为充分,央行的货币政策报告显示,去年二季度,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中有60%实行了程度不等的上浮。但对于存款部分则鲜见有银行作出过下浮动作。虽然一些银行对低于一定余额的账户征收管理费,也有少数银行降低了那些存款低于一定额度账户的利率,但从总体而言,目前,银行在存款方面还是紧紧盯着基准利率的,不敢轻易浮动。
但是,去年上半年以来,在超储利率降低、资本充足率压力以及银行放贷谨慎等因素推动下,大量资金涌进货币市场,导致其利率不断走低。一些人认为银行出现了流动性过多的情况,建议银行下浮存款利率。而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过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管理,在去年11月份的文章中,周小川还谈到“要鼓励金融机构用好存款利率下浮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部分人猜测央行会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不过,这并未得到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认同。人们相信,虽然利率市场化是改革大方向,但在目前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不但不能达到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反而可能对金融机构自身经营造成不必要的干扰。首先,取消活期存款利率有违公平原则。央行划定的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上限,事实上是人为制定一个较为理想的利差,体现的是政府对银行的保护。如果因一段时间内资金运用压力加大就打起了取消利率的主意,显然有违银行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再说,目前的0.7%的活期利率水平已经相当低,银行应更多地从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着手化解压力。
其次,目前的货币市场低利率很可能是阶段性的,并不能因此就得出流动性过多的结论。事实上,存款仍然是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立行之本,频繁进行“负债管理”会造成不必要的扰动。事实上,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在不允许为支票存款支付利率的管制时期,银行为了吸收资金,还是创造了NOW等金融工具。由此可见,零利率带给的银行并不全是成本的节省,有时还是资金稀缺之痛。
另外,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也很难达到分流资金目的。存款目前仍占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在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居民存款更多是出于谨慎性预防动机。如果取消银行存款,大多数老百姓既不熟悉其它投资渠道,也很难流到直接融资市场,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利率市场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短期间不太可能再有大的动作出台。因此,2006年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进一步放宽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如果货币市场低利率的局面继续维持的话,一些资金来源充足的银行确实存在下浮存款利率的动力,但全部取消活期存款的可能性非常小。 (证券时报)
前一篇:三大经济体利率动向扑朔迷离
后一篇:优化外储结构三大悬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