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声通押

(2007-05-25 12:09:43)
标签:

平水韵

入声通押

分类: 教部
    入声通押问题,我第一次是听何嘉耀提到,以前读诗词,遇到普通话不押韵的地方,用宁乡方言去读总是押韵的,就认为是古今音变,所以从来没有去考虑过所谓通押的问题。
    昨晚炒菜的时候,脑中突然出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用韵问题,发现这首词的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全都是入声字,但就算是用老家的方言读,除了“雪”“杰”“灭”“月”外,其余都是不押韵的。这就是典型的入声通押问题了。
    我上网查找了一下,一般认为入声可以通押的原因是,入声字数量少,且很多是不常用的,导致同一韵部可供选择的余地小,所以诗人们有时只得临时性地借用邻韵。我觉得这个理由不充分。因为诗歌的音韵,自有其内在的要求,不是人为规定能蒙混过去的。道理很简单,假如一首词的用韵仅只符合某种人为规定,而读起来别扭拗口,还会琅琅上口吗?还会是一首好诗吗?
    事实上,《赤壁怀古》这首词的韵脚,虽然分属五个韵部,“物”属《平水韵》“入声部”的“五物”,“雪”“杰”“灭”属“九屑”,“壁”属“十二锡”,“月”“发”属“六月”,但用宁乡方言读起来,整首词依然是很顺口的。这只能说明,入声字的通押,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入声字本身的特性使然。
    我认为是入声字本身特殊的音调,决定了它们虽然分属十七个韵部,但读起来依然是押韵的。
    李清照的《声声慢》也可以印证这一点。
 
 
附:《平水韵》——http://blog.sina.com.cn/u/4d2aac7701000bi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丝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