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晨报:立法推动恐难形成深度阅读效果

(2013-08-06 08:28:29)
标签:

于聚

第一次

下一步

我国

比例

分类: 发文存档

    记者4日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获悉,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目前,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下一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将通过征求部委意见、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地方调研等多种方式,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继续修改完善。(8月4日《新华网》)

 

    阅读的事,需要上升到法律高度,可见形势多么严峻,状况多少令人堪忧。事实上,自从有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之后”,图书阅读率的情况就一直不容乐观。据报道,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3.9%,比2010年的52.3%增加了1.6个百分点;但比1999年第一次国民阅读调查的图书阅读率60.4%降低了6.5个百分点。2012年,69.8%的18—70周岁国民认为,与2011年相比自己的阅读量没有变化,而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减少了”的国民的比例多于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增加了”的国民的比例。

 

    而且我认为,有阅读能力又有阅读机会的人而又“不读书不看报”,这是多么可憾的自我负义!这种混世观,将会把自己作贱为庸人。

 

    但话又说回来,用立法的形式推动全民阅读,虽然不无正面激励作用,但在这个功利浮躁的时代,要想重新达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阅读辉煌,尤其是回归上世纪80年代的精神阅读,最终达到一种深度阅读效果,不说难于上青天,至少可以说不切实际。

 

    住房、教育、医疗这“新的三座大山”致使很多大人们感到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没有精力读书就不说了,就拿青少年群体来说吧,本来他们是最有阅读能力、阅读机会而且必须做到广泛的涉猎各种有益有趣有味的出版物,尤其是趁年轻之时多读经典著作和文史书籍,但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不但难以培养和形成,更可怕的是课余时间被各种补习班和作业充斥着。当然,一键搜索即可获得想要的信息,人们不再需要面壁冥思苦想才能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个问题。

 

    2008年4月,《中华读书报》的记者曾采写一篇报道,文章把近30年流行阅读做了如下概括:80年代:精神阅读;90年代:物质阅读;新世纪:功利阅读。这种定性或许还不尽准确,却也能反映了一些真实情况。这个意义上,如果在立法推动之后,仍被功利阅读的盖子罩着,那么,增加或减少几个百分点,并无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因此,笔者以为,要想让读书在社会上蔚成风气,尤其是形成深度阅读效果,立法推动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靠各有关部门在相关制度上形成合力,把人们的生活压力和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减下来,并让功利阅读没有市场,在此基础上,主观上倘能认识到未来的建设者应该是“世事对我都不陌生”的智者,是有系统的智力结构和多元的智力集合者,也许有助于聚精力、挤时间。

 

(发8月6日《北京晨报》http://news.163.com/13/0806/02/95IGFR1300014AED.html

 8月7日《山西日报》(转)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8/07/t20130807_24642091.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