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商报:投票遏制不了学术不端

(2013-05-15 08:43:30)
标签:

否决制

细则

教研

实施细则

行为

分类: 发文存档

    昨天印发的《福建省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实施细则》指出,高校要建立学风建设奖励和惩处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依据相关制度,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以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

 

    当市场经济大潮来袭时,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自然而然地作出某种回应,“知识分子”也不例外。别人追求财富,我为什么不能?别人追求名利,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可以说,一些人的“浮躁”和“腐败”,其实是内心欲望失衡导致的自甘堕落。

 

    知识分子素有“社会良心”之称,知识分子的堕落,可能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衡。因此层出不穷的学术腐败,早已动摇了人们心中“学术神圣”的地位。因此,福建省出台《细则》,要求高校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从道德范畴反省学术浮躁或腐败,从道义层面对知识分子提出更高要求,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

 

    问题是,仅靠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就能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吗?

 

    事实上,仅拿《细则》中列举的“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各种学术不端的行为来说,为什么在百年前的大学与知识分子界,难以成风,却在时代发展进步的今天,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制度上来说,这与大学至今没有去行政化有关,直接点说,就是与大学沦为权势的附庸和利益勾兑的筹码,以及与高校目前扭曲的评价机制有关。

 

    现今大学流行的一套评价体系,并不看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而是看其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课题成果。比如,很多看起来是专家把关、学术至上的事,却有看不见的权势之手在幕后操纵。课题的审批、职称的评定、学位点的授予等等,很多时候,权势干脆披着“专家”、“学者”的外衣亲自出马,形成“权力通吃”的局面。当学校成为官场的一个延伸机构的时候,我们再指望一些无权无势的教授坚守“社会良心”,高举学术道德的大旗,秉持学术操守,无异是天方夜谭。

 

    因此,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很有必要,惩治学术“浮躁”或“腐败”行为也实属必要,但显然相较于这两点,彻底改革高校目前的教研成果评价机制和去行政化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发5月15日《长江商报》)( B8版“文化评论”)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2013/05/443072.html

 

http://www.changjiangtimes.com/szb/20130515/b08.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