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上午,四川巴中市龙泉外国语学校学生家长与老师发生肢体冲突。此事源于老师要求表现差的学生写承诺书并交2000元保证金才能入学,家长认为老师是故意刁难。对于“保证金”,老师解释称,只是一种督促手段,学校也无要求,自己纯粹是出于一片苦心。(《华西都市报》9月3日)
“差生”的发明权归于何人,无从稽考。但要求表现差的学生写承诺书并交2000元保证金才能入学,其专利权无疑属这名“差师”(对应于“差生”)。而恐怕只有那些抱残守缺或只一味地“恨铁不成钢”,却不知变“恨铁不成钢”为“炼铁成钢”的“差师”,不仅认为要求“差生”交入学保证金,“纯粹是出于一片苦心”,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事实上,所谓“差生”,换个说法也叫“后进生”,既然是后进生,那么,我们的从教者为何就不能像联合国文件的草拟者那样造出了以“发展中国家”代替“不发达国家”,像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数据那样造出了以“负增长”代替“经济下滑”,像思想工作者那样造出了以“后进人物”代替“落后人物”,以至抱有对后进生虽“后”仍“进”的信心和对他们的期待与关心之情呢?
一些老师方法简单粗暴以及缺乏对每名学生成长规律不同的认知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更关键的恐怕应归究于落后的教育体制及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即“差教”。在这种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老师的奖金和学校教学成果乃至政府官员政绩相挂钩的应试教育体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下,一些本来就缺乏爱心、耐心的老师自然是变得更加失去爱心和耐心。对那些惹是非或成绩总是拖班级和学校后腿的所谓“差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另眼相看”,以至打、骂、罚或要求“差生”写承诺书并交入学保证金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样的功利教育现实自然是产生各种教育怪胎的罪魁祸首。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很少听说有学校将陶行知在创立南京晓庄师范时拟就的一副对联:“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高悬于教室,作为施教宗旨和从教者的师德修养,并要求老师记取其中的意蕴的主要原因。
教师心中的赤子,无疑是学生,很难设想,对学生不抱满腔热情和由衷之爱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而这种爱,这种情自然是以“亲民亲物”亦即爱人民爱祖国的崇高情怀为背景,以“问古问今”亦即植根于历史,出发于现实的使命感,去面向未来。而不是随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而“起舞”,以动不动就打骂体罚甚至让“差生”写什么承诺书交什么保证金为赏心乐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人才在从青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特别是学生阶段,作为从教者,如果不承认有人早惠,有人晚成,有人似熟而夹生,有人似生而内熟,有人老而难熟的事实,那么,也许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只会一是破坏“人类灵魂工程师”形象,二是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教育质量;三是也不利于人才的人格健全和国家的发展壮大。可谓欲速则不达。
李宇春有一首歌,歌名叫《差生》,其中有几句歌词颇耐人寻味:差生像是走在陌生的街/却也希望能够把梦实现/害怕眼光反正我不想看见/谁说我就只有昨天。是的,无论现实情况如何,千万别让“差生”感到“像是走在陌生的街”。毕竟,差生“也希望能够把梦实现”、也不只是“只有昨天”。况且正如有识之言所言:差,从来都不是差的一无是处。即使“很差很差”的也有长处。有些短处,说不定是长处的延伸。
(发9月9日《辽宁日报》http://epaper.lnd.com.cn/lnrb/20110909/index.htm)
http://news.lnd.com.cn/htm/2011-09/09/content_1932829.htm
(9月5日《北京晨报》摘发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11-09/05/content_11551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