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天价回购文物,是否属“阔得不耐烦”?
(2010-11-15 15:38:45)
标签:
中国
文化遗产
《新京报》
回购
文物
|
分类:
时事快评
|
本周一个乾隆时期的瓷瓶被中国买家以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购得,震惊英国媒体。拍卖行人员对该瓷瓶最高估价120万英镑(约1285万人民币),最后在大陆竞拍者互相加价后拍到5亿元,高出近39倍。英媒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新京报》11月14日)
真佩服英国媒体的“误导”功夫和“忽悠”功能。明明拍卖历史上因战争抢掠、盗掘、盗凿而流失的文物,既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基本理念的亵渎,亦是对流失文物原属国人民的情感的严重伤害。可他们却偏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背后是‘瓷器爱国主义’”’。
不得不提及鲁迅当年在一篇文章中举过的一个例子。大意是:北京有些暴发的土财主,阔得不耐烦之后,也附庸风雅起来,于是高价购回好些汉鼎唐镜之类的古董,命仆人刮得锃光贼亮,置陈于客厅供人“发思古之幽情”。
言归正传。笔者不怀疑在天价回购文物问题上,蕴含着一股爱国热情。但问题是,文物有价,爱国无价。以数5亿元的代价来换取最高估值1285万人民币的一个瓷瓶的“团圆”,那其中的文化内涵岂不大打折扣?更关键的问题是:明明是外国一些拍卖公司欲借国人的狭隘的“爱国”热情和心理来赚取巨额利益,可为何一些中国富人心甘情愿地往外国人的“圈套”里钻呢?显然,除了某些富豪很傻很天真,最大的可能是某些中国富豪有点“阔得不耐烦”,以及效法过去北京的土财主“阔得不耐烦”之后突然想附庸风雅起来。
有钱不是坏事。但如果阔起来后不惜代价回购失去的文化遗产,就有点类似于“暴殄天物”了,就旨在虚荣的摆阔了。甚至不免丧失做人的尊严了。
但愿在再次发生天价回购文物之后,国家文物部门不只是口头重申“国家绝对不会采取‘回购’的方式收回文物”,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有力措施出来,以避免天价回购文物事件愈演愈烈。
发11月15日《河北新闻网》http://comment.hebnews.cn/2010-11/15/content_1236349.htm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