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钓鱼事件”风波渐息之际,11月11日,闵行“钓鱼事件”受害者张晖的妻子,却意外收到一封自称是“钓头”寄来的恐吓信,信中表示已经知道了张晖的一切家庭信息,包括其父母和年仅5岁的女儿,并“承诺”不会做出“下三滥”的事,但“钓头”要求张晖停止对交管部门的行政诉讼,好让他们有口饭吃。(《新京报》11月13日)
我们知道,最先将上海“钓鱼事件”推到风口浪尖上的是河南小伙孙中界,如果没有他“断指证清白”这一悲壮的打破“钓鱼执法”行为和过程,同时加上舆论的热烈关注,恐怕上海“钓鱼执法”的谜团至今未拨开迷雾,也就不会出现“张晖案取证方式不正当,撤销处罚”的峰回路转。从这点讲,孙中界无疑值得我们尊敬。
按理,无论是就受害程度而言,还是从媒体关注度来讲,抑或是从最终解开上海“钓鱼执法”迷团来看,孙中界本应做的比张晖更多,但遗憾的是,就在上海“钓鱼事件”快水落石出之时,却不见了孙中界手扯着绷带的身影,倒是张晖颇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不仅进一步选择了诉讼作为维权手段,而且在接到“钓头”寄来的恐吓信后,仍表示继续上诉。这显然要比孙中界“断指证清白”的行为显得更纯粹更崇高。
或许我们不应该过分要求孙中界,毕竟“见好就收”、“得让人处且让人”不独孙中界受到过这样的传统教化,几成了国人的普遍心理。但问题是,“见好就收”、“
得让人处且让人”要看的是面对什么样的情况,像类似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如果也本着凡事讲宽容的原则,势必是对枉法行为和犯罪分子的纵容。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迫切呼唤孙中界在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真相没有大白之前,也能像张晖那样越战越勇,如此一来,不仅使张晖在维权道路上显得“吾道不孤”,也是为了帮助更多的“钓鱼事件”受害者证“清白”。同时,恐怕也会使“钓头”在给张晖妻子寄“恐吓信”时掂量掂量。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张晖,还有一个孙中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