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2.idoican.com.cn/682/2009-06-14/A03/pageBrief.jpg
http://ccwb.yunnan.cn/html/2009-06/14/content_52676.htm(《春城时评》6.14周末话题)
6月11日,我国资深外交家、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做客本报“文化讲坛”,以《改造我们的文风》为题发表演讲,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在谈到改变文风迫在眉睫时,吴建民以自己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亲身经历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的某些官员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就没有了。一些领导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存在“八股调”,写文章冗长、空洞,言之无物。(《人民日报》6月12日)
我们的一些官员之所以在国外也喜欢在台上来“尊敬的××、尊敬的××”这一套,不能不说是从国内长期耳薰目染的结果。而这除了如吴建明点明的“官员的观念问题和学风问题”,我看很大程度上是“上有所好。”有领导出席的大会,你不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挨个的“尊敬的××”念一遍看看,保准坐在台上的列位领导一脸不高兴,甚至当场给你甩过来一顶“目无领导”的大帽子。这仿佛是一项庄严的仪式,又仿佛是一台大戏的乐曲铺垫,更仿佛是鞭炮的引线,没有它鞭炮就无法点燃炸响似的。
读《三国演义》,其中第37回载刘备到茅庐去“三顾”诸葛时瞩应门童子通报时的一番自我介绍印象深刻:“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这许多名字”,玄德只好改口:“你只说刘备来访!”,这才“顾”到了孔明。童言无忌,可见这许多头衔首先就征服不了群众,群众更不屑代传。这则古教训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不是很特别的会议,用不着抖搂出一个人的所有头衔,而且还要在每个领导名字前加上“尊敬的”,台下的群众根本“记不得这许多名字”,也没必要弄清楚出席会议的都有那些领导以及各位领导职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对于每个参会者来说,恐怕更关心的是本次会议有那些实质性内容。再说,台上贵为“尊敬的”,台下的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一个个的“尊敬”一番?否则,岂不是人为的造成官与民不仅在身份地位上不相等,甚至在人格上也不平等?
如果在会议正式开始前非要突出领导时,只须说一下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国家、省、市领导即可。真要端正文风,转变领导作风,不妨从去掉“尊敬的××”开始。在新闻报道中,我觉得市场类可以做一些这方面的改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