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东县农家女罗彩霞被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王佳俊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5月5日、6日经《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广播网》披露后,在全国引起的震动不亚于七级地震。不少网友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是权力通吃的结果,折射的是基层权力溃败,并强烈呼吁严惩肇事者,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当然也有人从中看到了大学的沦落和现行招考制度存在的弊端。
应当说,这些观点、建议和意见可谓切中要害,发人深省。不过,笔者觉得,也不能忽视“冒名顶替门”背后的“父母心”,准确的说,是可叹的父母心。某种意义上,正是一些为人父母心的可叹,才导致其在子女入学、升学、就业、晋职等人生重要关口上铤而走险。
有一对没有文化的老人,当听说为首聚众斗殴的儿子被拘捕后,竟然赶几百里地,去公安局下跪求情:“咱孩子还年轻,求政府给个改过的机会,就让咱俩代他坐牢吧。”代儿子坐牢自然不可能,结果老俩口嚎啕而去。你说这样的父母心可敬乎?可怜乎?可叹乎?自然是非常的可叹!
如果说对子女的犯罪行为都进行包庇、纵容,尚不多见,那么,对子女在工作、生活、学习上遭遇到的一切都要亲自过问,放不下心,对子女的一切要求都百依百顺,则是普遍的事实。
回到“冒名顶替门”事件上来,如果子女不是在溺爱型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如果本来可敬、再不济是可怜的父母心向可叹、可怕、可悲的父母心演变,何至于身为公安局政委发展到无视神圣的法律,无视被冒名顶替者的姓名权?乃至不择手段,冒着判刑的危险?
《尚书》中有一篇叫《无逸》篇,其中写道:“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弗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乃诞。”父母惯宠孩子,回报他们的将是孩子的懒堕、自满、欺诈。法国人卢梭更是一针见血:“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可惜千百年来的哲人警语,今天有些父母就是不懂,不听,不照办。实属可悲!
现在提出要重点抓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法律常识的普及,这是很切事宜的,但假如就此以为对他们的家长,对那些成年人不必花力气去进行道德教育、去进行法律意识普及了,那就是天大的误会。某些父母之心之所以可叹,就可叹在道德沉沦,法制意识淡薄啊!
http://hlj.rednet.cn/c/2009/05/07/1756608.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