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日专门出台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行为礼仪规范,“急什么,慢慢来”“不知道”“有意见找领导去”等被列为商业服务禁语。据了解,这份行为礼仪规范将在上海所有的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商业服务业企业中推行,通过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塑造文明礼貌的职业形象。(《新华网上海频道》8.27)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无论你愿不愿意,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管理正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其一是国际化。亦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更多的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国企业加快自身的改革,走国际化经营管理之路,已成为紧迫的任务。其二是规范化。中国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培育竞争力,首先应加强企业自身的规范化管理。可以说,企业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成为21世纪中国企业管理的新趋势之一。
应该看到,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已基本上顺利地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企业已经从思想条件到物质条件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不可否认,中国企业要想成功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与发达国家企业分庭抗礼,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硬实力的比拼就不必说了,从7月9日晚美国《财富》杂志在其网站上公布的2008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看,中国企业即便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达25家(香港、台湾除外),但其竞争力显然不敌沃尔玛、埃克森美孚和皇家壳牌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跨国集团,甚至落后不止一个档次。那么,就说构成软实力的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吧,也是参差不齐或不尽人意。人员素质低,本可以通过企业加强培训和员工的自身努力进一步提高,但很多企业则只有急功近利之心,却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之意;一些企业员工就更是缺乏自觉学习的动力,推一推,便转一转,没人推,就原地踏步。总之,缺乏一种危机感和企业共存亡的使命感。至于说服务水平,很多企业有现成的国际规范不去参照是小事,甚至对顾客的要求推诿、扯皮,一言不和,便恶语相向。如此人员素质,如此服务水平,显然与时代要求和国际规范相去甚远。必须尽快转变。
鉴于此,上海此次专门出台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行为礼仪规范,无疑有着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战略眼光。
如果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国际标准、规范的全面引入,将有利于加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那么也对中国企业自身的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企业必须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使产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对自身提出更高的技术和质量管理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组织也必须向运作严谨、管理有序的跨国公司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卓越的管理需要卓越的制度。良好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使许多日常性的管理工作只需按照一定的制度、规章去做,就可以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大大减轻管理者的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效率。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谋求发展,就必须融入到世界市场中去。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行为礼仪等管理规范上与国际接轨。毕竟一个企业,不管其怎样的发展水平,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精神风貌和办事效率等“软实力”。如果说综合实力中物质因素只是决定着企业实力的大小,那么诸如人员素质的高低、服务水平的优劣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是否规范化等精神因素则决定着实力的运用方向。如果说物质因素决定着经济力强弱的话,那么精神因素则影响着竞争力的持久,二者结合才是正确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