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湖大话:反兴奋剂与遏制“权力”为子女加分

(2008-08-01 22:53:49)
标签:

权力

子女

运动员

高考

兴奋剂

石首市

杂谈

分类: 杂感随想

    权力的影子可谓无空不入、无所不及。据《中国青年报》81日报道: 712日,湖北省门户网站——荆楚网东湖社区论坛上,一名网友发的帖子引起当地群众广泛关注。帖子称,湖北省招生信息网上的“享受政策性照顾加分投档录取考生公示名单”中,并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石首市,“许多人更改为少数民族”,造假考生的父母都是当地的“局长”、“部长”、“主任”,或是在当地“有权”部门工作。

事实上,岂止在石首市,中国的高考优慧政策被当权者利用几成常态:例如此前一些地方推行或实施的推荐上大学、抗震少年降分录取、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加10分、取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加20分政策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权力猫腻,遭到舆论的强烈质疑。

之所以有人敢利用权力之手为子女加分,一是不外乎是有人出于对权力的绝对自信,即只要权力出面,没有办不成的事,例如发生在石首市的25名学生民族更改造假事件,有关权力者连续闯过街道社区、公安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及省、县招生办等五道关卡,就可见一斑;其次、正如有论者指出的: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其三、相应的处罚法规还不够完善,尤其对参与造假者的处理失之过宽。东窗事发后,除了极少数利用权力造假者最多被“责令深刻检查”。其余的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如此这般,怎不叫有人特别是握有一定实权者铤而走险,甚至不惜以身试法?

然而,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权力之手不停地甚至肆无忌惮地干扰国家高考优慧政策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怎么办?笔者倒是心生一计,即发现有人利用权力为自己的子女谋取高考优慧政策时,不妨参照我国反兴奋剂的一些做法。我们知道,运动员如果在比赛期间,被检测服用兴奋剂或其他违禁药物,轻者竞赛几年,重者终身禁赛,甚至连同教练员一起处罚。例如,前段时间,在奥运会前,我国游泳运动员欧阳鲲鹏和摔跤运动员罗猛被查出阳性结果。他们和主管教练都受到了终生禁赛的处罚。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师司司长蒋志学说:“国家体育总局对待兴奋剂的态度就是‘三严方针’——‘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我想,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反兴奋剂中心之所以这样做,一是表明中国政府反兴奋剂的坚强决心,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体育比赛的公正公平。

体育界的事自然不能与教育界的事简单的划等号,但从努力促进公开、公平、公正上来看,可谓异曲同工。不是么,体育比赛期间,如果你服用了兴奋剂,你走向“更高、更快、更强”了,也就意味着与你同台竞技的其他运动员不得不黯然离去。这显然对其他运动员不公平。同理,高考时,你利用权力给自己的子女加了哪怕1分,势必导致一批考生纷纷落榜。这显然对落榜考生不公平。更重要的是还破坏了国家高考优慧政策,久之,必将使更多考生的利益受损。

结论:运用权力破坏高考优慧政策,一经发现,轻者给其子女禁止1年参加高考、给予参与造假者行政警告、留党察看等处罚,重者令其子女长久失去高考资格,同时摘除所有参加造假者的乌纱帽。如此一来,可能对其子女的处理有点重,甚至有点不近人情,但从长远看,从根本上看,维护了高考、高招制度的公平性、严肃性,维护了绝大多数考生的利益,不是利大于弊吗?

期待石首市有关方面能正确对待“权力加分”一事,同时,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江西新闻网“江湖大话”、湖北荆楚网“东湖评论”等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