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气愤/ 在愁苦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很快会来临。
这段来自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句,相信只要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的人都耳熟能详。甚至不用细思,就能将整首诗完整的背诵下来。然而谁能想到,在经历漫长的3个世纪后,这首诗不仅依然魅力不减,还于不经意间挽救了一个少女的生命。
据《扬子晚报》10月24日报道,21日晚10时,成都市宏济路某小区电梯公寓26层楼顶,有一少女因与男友发生感情风波要跳楼,可任凭警察、谈判专家和其男友怎样想方设法、苦口婆心,少女就是不从。无奈之下,谈判专家忽然灵机一动,用一种嘶哑而苍凉的声音,吟诵起了普希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随着谈判专家的喃喃吟诵,轻松少女终于放弃了轻松的念头,成功获救。
轻生少女获救了,自然应该庆幸。但从轻生少女从轻生到成功获救的过程来看,我们不是如其赞叹有关人员挽救有方,不如赞美普希金的这首诗力量足够强大,强大到让一个绝望的少女不再绝望,强大到死神遇到它都要绕道而走。
诗无达诂,不假。但我觉得撇开诗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谈,一首好的诗是不是至少要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过目不忘;能给人们提供一条生活和审美的准则,给人们的工作、学习注进一股奋进的力量;甚至让人们看到生活下去的希望,从中获得某种启迪。显然,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做到了这些。我在想,如果我们时下的诗人的诗作也能达到这般水平该有多好啊。那一定不会出现“诗人死了”的哀叹!
遗憾的是,我们的诗人们写不出普希金这般惊世骇俗、脍炙人口的诗也就罢了,却一个劲地说诗歌、诗人的地位一落千丈,是因为我们现处在一个缺乏诗情、诗性、诗意的年代,是因为现处在一个不需要诗人的年代。一句话,主要责任在客观,与诗人的主观才情、愿望无关。甚至个别诗人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居然把功夫下在“诗”外。于是,裸体吟诗、寻求富婆包养的奇闻怪招在诗界纷纷出笼,不仅进一步倒了读者读诗的胃口,也败坏了诗人的声誉。
一首诗挽救了一个少女的命,也许是偶然现象,但通过这个偶然现象,不是也同时提醒我们的诗人在吟诗作赋时应该考虑那些因素,应该摈弃那些做法,应该朝那个方向努力吗?
[《金羊时评》、《大河网评论》等刊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