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和一般大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一是师范大学学习的综合性更强。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一般大学的学生可以‘独善其身’,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则要‘兼善天下’。二是师范大学造就的应是堪称人师的教育家,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对师范生的道德要求就更高。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为此,师范教育必须贯彻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知识、教书、做人相结合。”这是温总理于9月9日在听完北师大王炳照老师对该校建校105年情况汇报后所作的部分重要讲话内容。
温总理的这番话可谓高屋建瓴,意味深长。除了充分体现温总理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的关切,对学子的关爱。我理解无非是希望所有担负教书育人的教师和准教师们的“心”不仅要属于教师这个“太阳下最光辉职业”,更应属于伟大的国家教育“事业”。因为很难设想,对教师而言,一个对教师职业不钟情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学生不热爱的人能当好教师?但问题是,仅止于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钟情和对自己的学生的热爱,充其量不过是个教书匠。还配不上“人民教师”称号,离“人民教育家”就更是相去甚远。因此,温总理才希望教师和准教师们“独善其身”还不够,还得“兼善天下”;学为人师的同时,还得行为世范;不仅要注重立己,还得认真去立人。
这不由地使我联想起坚持奉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被誉为可敬的教育家和民主斗士陶行知先生,确切地说是陶先生抗战前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时,曾自拟的一副悬于校门的对联:“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这一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属于上乘的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陶先生的施教宗旨,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了从教者的师德修养。意思是说,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发自内心的热爱,但这种爱又以“亲民亲物”亦即爱人民爱祖国的崇高情怀为背景,以“问古问今”亦即植根于历史,出发于现实的使命感去面向未来。为祖国的未来而造就有为的赤子,以赤子的有为反哺祖国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讲,温总理对教师们(包括准教师们)的要求和希望比陶行知先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广。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尊师重教,奠基未来。”尊师重教,是老话新提,奠基未来,则值得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深思。如何奠基未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我觉得当下最迫切最关键的不外乎是从现在起谨记温总理的谆谆教诲,加强各门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师德修养,不受世俗的干扰,以“人民教育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出发于现实的使命感去面向未来,为祖国造就更多的有用之材。
衷心希望所有的教师的“职业心”与“事业心”能合璧,是个教书能匠的同时也是个育人高手。这样,回首教师生涯,就可以自豪地说:我无愧于“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乃至无愧于总理和人民的重托。
《天山网.阿凡堤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