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都江堰篇
在成都、九寨沟、乐山大佛、峨眉山走马观花后,我们便驱车前往都江堰。
尽管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激动,尽管去之前我作了惊见的准备,但当我真切地站在她的面前时,我还是感觉到一股热血往上涌。站在玉垒山上望下去,看那日夜轰鸣流淌的岷江水,好象是历史深处传出的回响。使人禁不住追寻历史的源头。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山上望去,经过都江堰的疏导分流,道道清渠如扇面展开,似叶脉匀布,浸润着整个川西平原,其状正如宋人范大成所描绘的:“一路江水分流,如诸渠皆雷轰雪卷,美天弥望。”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曾说:“有了它(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可以想象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为都江堰市所带来的恩慧,一如她带给整个成都盆地的福祉。可以想象到都江堰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天府之都。”

从秦堰楼上拾阶而下,我们最先到是二王庙。二王庙是为了缅怀李冰夫子的丰功伟绩而建。“东流不尽秦时水,西望长陪太守祠。”我们虔诚地在李冰的石像前鞠躬叩拜,感激他的丰功伟绩。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和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虽说的是治水的道理,但仔细一想,其中不亦隐含着做官的一些哲理乎?


再往下走,就是安澜桥,漫步桥上,西望岷江水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而去,都江堰的功能一目了然。


我们用了整整一上午时间,在都江堰景区里徜徉,看江边庭院里,百年亭阁重重叠叠,千年老树苍劲虬结。无论是俯视古堰,还是临水而立,盎然古意都会随着江风扑面而来,滔滔江水宛若仍在讲述着千古风流。若能在这样深幽灵秀的地方,悠闲地住上一段时间,每天在园子里看看书,在山上听听山风,此生足也。沿着由座座石雕排开的堰功道,走出都江堰,像是踩着历代治水功臣的精魂。

世界上许多古老的东西往往是也只能是用来凭吊的,但都江堰不是,它的古老是可以用来享用的,它的古老至今鲜活无比。一如那澎湃的江水。在都江堰门口,有一块世界遗产委员会树立的碑,同事们在认真的读着,不时地发出一两声赞叹,而我则是把那些文字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建于公元前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都江堰,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两千两百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我们时代的伟大杰作和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安庆晚报>"行走"版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