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帕,中国人的七夕信物
标签:
非遗文创七夕信物罗帕植物染色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又到七夕,还有多少人记得“罗帕”?
明代唐寅在《题菊花扇》中写道:“罗帕藏春,素手传诗。傲杀西风,黄金碎剪玉参差。”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亦载,临安女子常将定情罗帕系于断桥柳枝之上。这一风俗,与现存宋代柳永词残碑中“罗帕系春心”之句遥相呼应,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双重证据链。
罗帕之所以成为定情信物,实则是丝绸文明与礼教制度共同孕育的一套文化符号系统。四经绞罗以每厘米60次的高密度绞缠(据唐代工艺参数),不仅织出细密轻柔的材质,更隐喻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羁绊。所谓“一方罗帕千丝缕”,承载的是千丝万缕的思念与约定,也串联起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
绞经罗所特有的“透孔锁情”结构——经线绞转形成稳定孔眼,被诗人李商隐喻为“情丝千结”(《无题》)。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蹙金绣罗帕,以金线绣出连理枝纹样,其织造上的“绞缠”与纹饰上的“缠绕”彼此呼应,构成“经纬为盟”的视觉意象,象征夫妻命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罗帕,是中国传统中含蓄而深刻的浪漫。它不仅是丝织技艺的结晶,更是情感与礼俗交融的象征。它并未消失,只是暂被时光遮掩,静待被重新发现。
在这个七夕,染匠再次推出罗帕,不仅是对一种古老信物的复原,更是对文化记忆的接续与传承。一方罗帕,千丝织就,承载的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深情与盟誓。
大量读者还没有养成“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阅读后顺手点亮“在看”,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动力!
原创真的很不容易,不仅是文字,图片里的植物染实物都是实际做出来的,多次想放弃。
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
第60期培训班9月19日至24日开班,已开启报名,如学习者,可报名参加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的第60期“传统染色培训班”。十人小班教学,欲报从速!
专业师资,专业教材,专业培训,等待欲成为专业人士的你!
后一篇:柿漆手绘山水图的艺术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