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视台专访|中国天然染第一人——黄荣华

标签:
传统染色天然染色媒体采访草木染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在我们生活日益变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起了生活的品质,就拿小付今天佩戴的这条围巾来说,它不是由一般的染料染制而成,而是运用了咱们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本期的《一起回家》就跟随小付一起去拜访“中国天然染”第一人黄荣华,揭开这项技艺的神秘面纱。
古法染色源远流长
1.小付:黄老师,其实说到普通的化学染色,大多数观众可能并不陌生,但是说到这个天然染就有一点陌生了,您跟我们讲一下什么是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吗?
黄荣华:简单地说,传统是相对于现在,也就是在两百年前我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什么样,关于它的染料呢,它是一个属于天然的一个东西,它包括三大部分,植物类、矿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的就比较多了,我们一般来说,比方说像水果类 茶叶类 蔬菜类,花果类再就是草本植物类,木本植物类,它有很多很多种。它是采用植物根茎、树皮、叶、花、种子等做原料,用水萃取法提取染料,借助草木灰、明矾、铁矿石等助剂,进行手工染色。传统的扎染、蜡染、夹缬、灰缬印花技艺及云锦、宋锦、蜀锦等刺绣技艺,都用这种古法染色。明清时期,天然染色技艺达到鼎盛期,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与丝绸一样名扬海外。你在博物馆可以看到我们很多文物,那就是我们最早的染色。
祖传技艺 耳濡目染
2.小付:那黄老师,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这个天然染的啊?
钻研之路充满荆棘
3.小付:那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要把这个事情作为您毕生事业来做呢?
植物“变”出百余种颜色
3.小付:从1993年开始研究天然染,我们了解到您已研发出 30多个色系、120多种颜色、300多个天然染材,并且制作出中国第一份植物染色标准色卡,初步恢复了中国草木染色工艺。那么想请问一下您,最难提取的是哪一种颜色呢?
黄荣华:最难的一个是黑色,就是淄色。按比例粗劣的算,百分之九十七的都是失败,这个颜色花了20年,它难就在你当时怎么都做不出来那种颜色,黑色有20多种黑,那种黑是最奇怪的,黑中带紫,在以前它的名字是叫淄色,鲁迅就有首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其中“淄”就是形容的那个颜色。这个颜色20年,我大概知道它是什么染料染,比方说茶叶、五倍子,但是还有哪些东西不知道,再一个配方、比例,哪个多哪个少,还有它的温度、时间、媒染剂的用量等等,所以这个颜色做的最难。在我们染坊是两不染,一个就是天气下雨和天气阴沉的时候不染,主要是由于它空气湿度,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说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做,手轻手重都不一样。
国宝“龙被”成功被复制
5.小付:黄老师,在您的印象中吗,记忆犹新的是哪样作品?
黄荣华:印象最深刻的要数海南黎族黎锦——龙被,属于国宝级的文物。海南龙被主要盛行在明清两代。明清两代以后,后来就没人做了,没人做了它的技术也失传了。当时,我们中国宋锦的国家级传承人钱小平老师就找到了我,邀请我来完成染色的这一个部分,但是当时也很困难,因为龙被的原物,我是不能拿回来的,我就是在钱老师那里看了一眼,大概看半个小时吧,派了个照,凭印象去染,真的很难,染完以后寄过去又说有几色不对,要深一点浅一点,色光怎么样,然后就通过打电话又寄过来,就反反复复大概了三四次,最后才把它修复完成。2012年11月2号通过了国家鉴定,近两百年没有人做过复制。
“非遗技艺”坚持原则 活化传承
6.小付:这项技艺现已纳入了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您是怎么看的?
黄荣华:对于这个技艺,我没想到全国只我一个,是我真的没想到,那压力就很大了,但是对我来说,师傅把这个手艺交给了我,我以后得对得起师傅,叫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代,我们作为一个老手艺,而且是两千多年的手艺,必须坚持“三原”原则,第一个必须是原生态,它这个整个过程是原生态的,不是人为现在来去做的;第二个是原材料,我们老祖先是用的什么材料,你现在还得用什么材料,我们不能把现在的材料拿去做;第三个就是原工艺。非遗技艺八个字,要么活化,要么火化,我希望它活化,既要遵循传统技艺,又力求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中,我现在在北京服装学院任教,2014年开始办了培训班,这些年我觉得一个我很快乐,我的技艺有这么多年轻人来学,这么多年轻人喜欢,我觉得非常的欣慰,另外我现在除了恢复以外,我还做了很多的抢救性发掘,比方说现在就开始写书,要将这些记录下来,我认为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