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染料染色初探 (上)
(2014-01-20 10:28:59)
标签:
传统染色天然染色染色论文国染馆黄荣华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天然染料染色初探
一、
天然染色是指使用天然染料染色,同时在染色过程中不使用或极少使用化学助剂,而使用从大自然中取得的天然染料,对产品进行染色的一种工艺。也称“植物染色”、“草木染色”。它包含植物性染料(如蓝靛)、动物性染料(如紫胶)及矿物性染料(如朱砂),其中以植物性染料的使用最为普遍,且可用的材料种类也最丰富。
(1)今日,化学染料如此发达,为何还要推展天然染色?
化学染料发明至今不过百余年,它虽然使染色效率提升千百倍,却也产生极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以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与空气污染最为严重,这是当今人类不得不正视的重大课题。
(2)推展天然染色有何积极意义?
1.历史文化意义:天然染色累积了许多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这些优良的色彩文化应该重新赋予意义,才不会使文化形成断层现象。
2。环保意义:天然染色的特点在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可以避免化学染料的严重污染问题。
3。美感层次意义:天然染色不但可以得到各种鲜艳的高彩度色,更可以得到大量细腻的中间色,优雅的色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赐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且,透过不同次数与不同色相的复染,可以染出更丰富隽永的色彩层次。
4.市场需求的意义:随着人们日益重视环保,市场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需求已经显现。
二、
美丽的颜色中回归自然和环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织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环保以及现代工业染织无法表现的艺术性,但是现在却在中国已经失传。现在我们重新复兴这项艺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是有很大意义的。
人们利用天然有色物质染丝、棉、毛织品等很早就开始了。古书的记载和出土的文物,都说明了我国早在西周时代已经明确分煮。渍、暴、染4个步骤染色,并设"染人"这一官职。我国古代染色是采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如染青蓝色的靛蓝。这是一种存在于靛蓝草枝叶中的物质,经发酵后产生可溶性的白色溶液,将织物浸泡在这种溶液中后取出,在空气中氧气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不溶于水的青蓝色,它耐日晒水洗和加热。至今我国苗、瑶等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就是先用加热熔化的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图案,然后放进靛蓝草发酵后的白色溶液中,经空气氧化后用水煮,把蜡脱去而成。这种技艺从汉代已开始,唐代已盛行。现今的靛蓝已用化学方法制成。
古*人、古印度人也用靛蓝、首草等作染料。据说*几千年前包裹木乃伊的青色麻布是用靛蓝染成的。印度人还用一种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虫体中所含的红色素染色。古希腊罗马人也用另一种动物染料,是一种贝壳类动物,分泌一种液体,暴露在空气中后由黄色经绿色和蓝色,最后变成紫色,是一种名贵的紫色染料。
在十九世纪末期从煤块提炼颜料成功之前,染料大部份都来自植物的根、树皮、叶、花、种子或木材。事实上,我们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来染制衣服、器皿、渔具、食物和化妆品。西晋时代的《南方草木状》记载,从苏木提取黄色染料。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列出了20多种颜料的来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他又指出,古代人类所穿衣服的各种颜色,是根据其社会阶级而定,不能逾越。黄色是最高级,为皇帝专用;青色最低级,是平民衣服的颜色。但因为人数众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
青色的染料,来自“蓝类”植物。《本草纲目》解释所谓五蓝,就是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木蓝。其实在分类学上,各是属于不同科属的植物,其中木蓝和马蓝多生于华南。
野生植物中,也有多种是含有颜色染料成份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蓝靛、马蓝、薯莨、杨梅和栀子。
我国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国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人们就能够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个古籍文献中记录了色彩的名称,东汉《说文解字》中有39种色彩名称,明代《天工开物》、《天水冰山录》则记载有57种色彩名称,到了清代的《雪宦绣谱》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明清时期,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和染色技术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中国应用天然染料的经验跟随丝绸一同传播到海外各国,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人类使用天然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万年到十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山顶洞人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制项链,已用矿物质颜料染成了红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居住在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线染成黄、红、褐、蓝等色,织出带有色彩条纹的毛布。
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
秦汉时期,人们在染色实践中发现了染色与空白的对比关系,认识了有地控染色面积和染色形状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纹,于是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这一时期,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首先出现了用蜡做防染剂的染花方法。先把蜡溶化成液体,用蜡刀沾取蜡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绘纹样,然后浸入染料中染色。当时多用靛蓝,又有少量紫色、红色。上染之后,去掉蜡纹即呈现白色花纹,得到了蓝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称其为“阑干斑布”,现代称之“蜡染花布”。而在汉代,观赏性的蜡染已开始出现了。西南地区蜡染艺术一直沿续下来,至今,贵州、云南、广西等地的蜡染仍然流行。
南北朝时期印染艺术较为突出的是纹缬的出现,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
唐代的印染技术全面发展而且成就斐然,这时的纹缬、夹缬、蜡缬都出现了惊人之作。宋明时期的印染艺术已相当全面,色谱也愈加完备。明代官方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而用于制作染料的植物已达几十种。 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印染艺术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做工精细,蜡纹纹密。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明清时期除满足我国自己需要外,开始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绵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着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我国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将青(即蓝色)、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绿、紫、粉等色,也称间色。染料来源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两大类。
三、
自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色彩,有色彩的地方就有文化,有色彩文化的地方就有情意,有情意的地方就有人文的深度。
在长远的历史中,人类都从天然材料中染得天然的色彩,天然染料包括矿物、动物与植物染料三类,其中又以植物染料为大宗。《唐六典》有言“染大抵以草木而成,有以花叶,有以茎实,有以根皮,出有方土,采以时月。”为此,我们得以了解植物染色在传统染色的重要性。
(1)
(2)
(3)
(4)
(5)
(6)
四、
天然染料的来源主要有:
(1)。植物染料:植物染料是指提炼自植物,耐久不退色的有色物质。色素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例如:胡萝卜素、叶绿素等。在花和果实中,鲜艳的色彩使人很容易察觉到这些色素的存在,但有一些重要的植物染料,并不是那么显著的。例如:它们可能是存在树皮中一些构造复杂的化学物质,甚至必须藉助媒染剂的作用才能显色。大部分的植物色素都很容易分解、消失,只有一些能耐久不被氧化的,才能做为染料。
(2)动物染料:动物染料有虫(紫)胶、胭脂红虫等。
(3)矿物染料:矿物染料是各种无机金属盐和金属氧化物,主要有棕红色、淡绿色、黄色、白色,经过粉碎混拼后可得20多个色谱;如朱砂等。但矿物染料由于有些含重金属或有害成分过多,固色不理想等原因,现在已经极少用了。
现在天然染色的染料来源主要是植物染料,其来源有:
染料植物的来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染料植物资源丰富,植物染料染色的工艺、技术在历史上都享有盛誉,在许多乡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利用植物染色的传统,中国具有独特的纤维原料——丝绸为载体。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植物染料这一宝贵遗产,提升染料植物资源利用水平,满足国内外对天然、环保及功能型纺织品日益增长需要,发展现代植物染料产业前景广阔,使植物染料染色这一古老的技艺,在新形势下,重新焕发青春。
主要可以从人工种植的植物中提取;可以从农副产品的废弃物中提取;可以从野生植物中提取。
(1)
(2)
(3)
(4)
(5)
(6)
总体原则:有计划,有目的的种植和采集;注意对含有色素植物材料的有效利用,以废弃物,杂草为主要原料不仅增加了附加值,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是环保的需要。
作者:黄荣华
(本人声明:此论文专为2008年环保年会而作,未经本人书面同意,严禁转载,摘录,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媒体如需刊登,请与本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