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国染馆-首席杂工
国染馆-首席杂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5,211
  • 关注人气:3,5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2013-01-24 20:41:57)
标签:

传统技艺

非遗

火草布

文化

分类: 传统技艺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创造。火草衣属于民族民间皮、草、棉、麻服饰的范畴,它是采自山野间自然生长的火草叶(俗称羊耳朵),菊科,撕下叶背面的白色绒衣,搓捻成线,纺织缝制成衣,常见有火草褂,坎肩等,色泽洁白,轻便耐磨,然制作极费工时。无衣袖,青布镶边,布纽扣。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濒危的传统纺织手工艺——火草衣

每年的五至九月份就可以上山采摘火草,用水洗净火草,趁鲜活撕下火草,叶背面为白色绒衣(立秋以后就撕不下火草绒),同时搓捻成线,每个线团约重二、三公两(线团太大不便纺织),当攒足够的线团,将线团浸泡水中,把线泡软易于纺线,纺好的线再上线架,并用拧线棍将线紧。然后圈火草线,利用三根木桩钉在地面上,7米长,圈80双火草线织一件火草褂。织火草布时使用:织线木榔头、木梭刀、提线竹棍、腰上有围袋、拧线棍。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制出一幅一幅的火草布,每幅宽15公分 ,再用织好的火草布,量身缝成火草褂,新缝织的火草褂为淡黄色,越洗越白。

    彝族火草褂自三国孟获以前就存在,唐朝爨崇道时彝族服饰发展到鼎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沿革。

    火草褂的特点就是利用自然资源和利用简易工具即可纺织的能力,其纺织过程是否包含有更简易的科学纺织原理有待研究。它形状民族民间传统纺织手工艺方面的价值、服饰文化价值、利用自然资源的启迪价值和简易科学纺织的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是无价的。

彝族火草褂的制作原料、纺织手工技艺、制作程序、穿戴习俗如下:

    1、制作原料:火草褂是采集山野间一种上为绿叶,下背面为洁白火草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火草,将火草绒捻成线团,再纺织成火草褂的 

    2、制作过程

    彝族火草褂纺织手工艺制作过程有九个步骤:

    第一道工序:采摘火草叶(五至九月上山采摘)。

    第二道工序:清水洗净火草叶 

    第三道工序:撕下火草绒衣即搓捻连成火草线(同时完成),将线再绕成空心线团,线头在线团中央。

    第四道工序:(纺线前将空心线团浸泡水中以软化线团)纺火草线(有纺线机)。

    第五道工序:(将纺好的线团)绕上线架,用线架崩紧线;拧紧火草线,用2根拧线棍把线拧紧,再绕成线团(工具有:线架、两根拧线棍)。

    第六道工序:圈火草线(工具有打三个木桩)。

    第七道工序:提线(纺织工艺的起头工作),织火草布(工具有:固定桩、隔线郎头、梭刀、提线弓、隔线棍、围腰穿线棍、腰带。

    第八道工序:将一块17公分宽的火草布量体裁布,缝成火草褂。

    第九道工序:缝制好的火草褂,再镶青布边、钉布纽扣(即完成制作成火草褂的整个工序)。

    3、彝族火草褂手工技艺流程简介:每年59月份就可以上山采摘火草,用水洗净火草叶;趁鲜活撕下火草背面的白色绒衣(立秋以后就撕不下草绒),撕火草绒时即捻成线,并绕成空心线团;将线团浸泡水中,把线泡软易于纺线,再用纺线机纺火草线,再上线架崩紧线,用两根拧线棍拧紧线,再编成实心线团,每个线团约重二、三两,当攒足够的线团。圈线时,把三根大母指粗的木桩钉在地上总长7米,圈火草线需80双火草线才够织一件草褂;然后开始纺织,先织成一幅一幅的火草布,每幅宽17公分。纺织工具有:固定桩、隔线棍、隔线榔头、梭刀、提线棍、围腰穿线棍、腰带、别棉、剪子、竹夹根、撬棍(把织好的布卷紧,使之不松劲)(见录像光盘)。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就能织出火草布,再用织好的火草布缝成火草褂,再用青布来镶边、钉布纽扣。缝织的火草褂洁白如雪,越洗越白,厚实严密,在野外兜山泉水吃也不会漏水。

    由于要采摘四大背篓火草叶才能织出一件火草褂,可见织一件火草褂要付出很多劳作和艰辛,所以李桂兰老人每年只能织四、五件火草褂,每件火草褂约重1.8公斤。穿在身上的火草褂冬暖夏凉。

    如今他们只在喜庆、婚嫁、过节、走亲访友时穿着,尤其是青年人用来作定情物,当作爱情象征。彝族姑娘看中小伙子,就会送上一件火草褂和一双皮拉踏(火草织的鞋),小伙子接受了它,说明这桩婚姻定下来了。火草褂不能轻易送人,姑娘送火草褂时,要有很多证人,在林间溪水边,月光下,吹起短笛,弹起月琴,围成圆圈,边歌边舞。小伙子接受了姑娘的火草褂,就准备成亲事宜,结婚这天,小伙子必须穿着这件火草褂,不然小姑娘就不会出嫁。

    1、原料特征:火草褂的原料是采自山野自然生长的火草叶(本地也俗称羊耳朵)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肉根、叶、花,并结草籽,深秋以后,火草绒由于水份稀少就撕不下来,叶子也逐渐开始干枯,籽粒也随风飘散;次年4月,遇有雨水,火草根上长出新叶;入土的籽粒也会长出小苗。火草叶正面为绿叶,背面为洁白火草绒,每年5—9月是火草生长、采摘的季节。撕下的火草绒同时搓捻成线,即为原料火草线,色泽淡黄(织成褂后,越洗越白)

    2、工艺特征:

    一是火草褂从采摘叶子到制成褂子,细分有18道工序,粗分有9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其纺织手工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可考的历史就有两千多年,它真正产生的年代当然更早。

    马龙火草褂纯度高,经、纬线都是火草线,99%由天然火草线纺织而成,1%由所镶的青布边、布钮扣所构成。

    其纺织手工艺的步骤虽经我们工作者写成文字,但真正的手工技艺细节仍然须由师傅言传身教,还要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体会及感觉才能掌握,难以用言语和文字就能表述清楚的,如撕绒、捻线有其技巧;纺织时拿线的手还要转动;纺织前的提线更关键,错一根线都是不行的,织布中还有其它技巧等等。

    二是纺织的艰辛与不易,由于要采摘四大背箩才能织出一件,她每年才能织出四、五件,每件约重1.8公斤。

    三是它利用自然资源和利用简单工具即可纺织的手工艺特点,其纺织过程是否包含有更简易的科学纺织原理有待研究。

    3、产品特征:

    产品有:火草褂男、女款式,坎肩(垫肩),火草鞋(皮拉踏)。

    特征:男式火草褂镶有青布边、青布纽扣、有口袋,裁剪后整衣缝制相连,有衣领、无衣袖。

    女式火草褂没有青布边、没有纽扣、没有口袋、两侧液下只有一个连接点,无衣领、无衣袖、腰上用一围腰扎紧,以固定女式火草褂。

坎肩(垫肩)主要是挑担时垫在肩头上,柔软舒适、保护肩头。

    马龙县火草褂全由火草线织成,纺织好的火草褂质地平整、板结、厚实、越洗越白、越洗越厚、越洗线缝越紧密,在野外能兜山泉水喝而不漏。

    本地彝族群众也用它背烧柴,由于厚实,不扎身;在野外下雨时可当蓑衣用;穿着它躺在地上,也可防潮。

    1、历史价值

    火草褂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孟获就是穿着火草褂、麻、毛、皮一类的服饰与诸葛亮展开激战的,在马龙境内留下了与诸荀亮有关的 5处地名;唐朝爨崇道时,结束了以马龙为中心统治云南500年的历史,其火草褂纺织手工艺当时已达到鼎盛,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是马龙县境作为爨文化中心在古代引领彝族爨文化服饰的又一佐证。对研究本地彝族服饰的历史,爨文化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文化价值

火草褂对研究马龙县境作为爨文化中心,研究彝族服饰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3、纺织手工艺价值

彝族传统服装火草褂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利用自然资源和利用简易工具即可纺织的能力,其纺织过程是否包含有更简易的科学纺织原理有待研究。马龙火草褂纯度高,99%由火草线织成,仅有1%由青布边、纽扣相配,素雅、大访、朴素美观。它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服饰文化价值、利用自然资源的价值和简易科学纺织价值是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是无价的。面对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彝族传统服装火草褂,如何把它从濒临失传的境地保护好,并不断发展壮大,或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最紧迫的就是把火草褂批准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或代表作,并使它在严重濒危的现状下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4、经济价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件火草褂可卖60元左右,八十年代可 200元左右,九年年代可卖400元左右,现在可卖1千元左右,如果在北京、上海出售,估计价值在4千元左右。首先发展火草褂纺织手工艺产业,可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其次,可提高马龙县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马龙的知名度,其三,可满足广大群众对彝族火草褂的需求,第四,发展火草褂产业,可使严重濒危的火草褂纺织手工艺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火草褂从采集原料到制作都非朝夕之功,仅用难能可贵来形容,怕也只是略表其一。《云南物质文化·纺织卷》中介绍,火草褂的粗加工是将火草叶采回后,及时把那层柔软的白色纤维绒毛轻轻剥下,接着把它们头尾相接捻成线,绕到纺轮上,接长、纺搓,再接长,再纺搓,然后绕到纺线架上,成为长长的火草纱。

此外,其织造技术也比较特殊。绕出火草线后,为了增强火草布的韧性,往往以麻线为经线,火草作为纬线织布。待麻经线上织机,准备工作做好后,把火草线放在梭槽中。为了使布更耐久,也有用麻线和火草同时作为纬线的,这样就需要有两个分装麻线和火草的投梭来回交替使用。人坐在水平织机上,根据需要可采用侧织法或正织法,完成麻、火草的混纺织法。一位中老年的妇女,一天仅能织12米左右的火草布。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制作和使用火草布的历史悠久,文献记录己有500多年。衣着火草衣的民族众多,包括纳西族、彝族、白族和傈僳族等。其采用野生植物的叶子为纺织原料,在中国纺织史上十分独特而罕见,可以说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

 

 现今火草制成的用品,大概可以分两类,一是混纺类,即纬纱采用火草,经纱用麻或棉织成的火草布,这种混纺类的火草布比较结实耐用,织成的衣服,透气性、保暖性都很好,有棉毛混纺的效果,而且还可以洗涤,穿上身冬暖夏凉。另一类经纬纱均以纯火草纺织而成,可以用来缝衣服、被子,穿着柔软舒适,但耐久性稍差,且不能过多洗涤。目前,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彝族火草褂编织技艺已被列入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