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动物染料浅析

(2012-05-09 10:19:55)
标签:

动物染料

天然染料

贝紫

胭脂红

紫胶红

五倍子

杂谈

分类: 天然染料

动物染料在天然染料其中的一种。

一提起动物染料,大家可能想到的就是从常见的动物身体提取的能够染色的物质做染料。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一些经常使用以为是百事通的搜索度娘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根本找不到很详细的解释,因为编辑词条的大部分不是专业人士,靠复制粘贴,很多是误导。

我今天试着给大家介绍。

动物染料属于天然染料里面的一个类别,但占的比例极少,无论是古代现代都是如此。一共只有那么几种。

以古代紫、洋紅( Cochineal )等较有名,洋紅是把寄生於中南美仙人掌科植物的胭脂虫
的雌虫研碎成粉末而得的紅色染料。
而古代紫则据说是古代頃腓尼基人所发现的, 含於地中海小亚细亚沿岸的骨螺( Murex)所分泌的黃色液中,將其氧化即成美丽的紫色染料,一向很受珍重。日文中称为“贝紫”。选用是贝的鳃下腺。贝紫染色的实物罕见,而记载又偏多于文学性记述,贝紫染色也经历了发展的初期、盛期和衰落期,只不过它与其他许多染色工艺相比,整个过程非常短暂,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3 世纪,至15 世纪中期由于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而走向衰落。最为原始的贝紫染色方法,就仅仅只是在需要染色的地方直接抹上海贝鳃下腺的分泌液而已。在普林尼写《博物志》的时候,已经有了明确可以记述的关于贝紫染色的工艺流程。如书中详细记述:染色海贝的生长期大约在一年左右,春夏季节是采集的时间,因为那个季节会产生大量的分泌物。提取的分泌物要加以处理,方法是将贝内的筋肉和内脏取出,加盐淹泡三天,然后用蒸气加热法,剥落鳃下腺内的分泌物。书中所记载的染色法是:从贝中提取腺,在容器里加入盐和水,加热十天,然后清除表面的浮垢,并通过加人尿来调节色彩的深浅等。罗马帝国在383 年颁布了敕令,禁止贝紫染色的商业和民间行为,而将其确定为国家控制生产的产品,所以称为“帝王紫”。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在中国,紫色名贵众所周知,但对于所用染料属于哪类遽难定名目。如成书于战国晚期的《韩非子》卷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齐国自上而下流行紫色服装,5 匹素白绢换不到1 匹名贵的紫色染绢,由此而造成的奢侈习气,成了齐桓公的忧心事。为此,宰相管仲给齐桓公提了一个建议,“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结果,齐国人因为齐桓公讨厌紫色服装的臭味而不再穿紫色服装,奢靡风气才得到了制止。天然贝紫染色,其臭味需长时间才能消散,这是贝紫染色不同于紫草染色的地方,不过“一国尽服紫”可能是一种文学性的夸张描写。

在现代,贝紫已经难寻踪影,因为这要耗费太多的贝克,取之不易,而紫色可以用胭脂虫,紫胶虫染料代替。

胭脂虫,是介壳虫,寄主在多刺的仙人掌上,通常形成集群,被有白色蜡粉和丝线状覆盖物,明显易见。当一个虫体不小心被挤碎后,鲜红的颜色可清楚显示出来。胭脂虫体内含胭脂红酸(C22H20O13),可以制备成胭脂红色素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纺织品行业中,目前世界上对天然胭脂红色素需求激增,价格日高。胭脂红色素

  

胭脂虫

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胭脂虫类蚧虫可以产生胭脂红色素。胭脂红,又称波斯红,是历史悠久和著名的宝贵天然颜料资源。天然的胭脂红也称为洋红酸(C22H20013),是优质的蒽醌类色素,色亮红鲜艳,作为一种天然色素,有稳定、安全和颜色的可调性等特点,是天然、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动物色素,国际市场上生产胭脂虫红的国家主要是秘鲁、墨西哥等南美洲国家,每年生产的胭脂虫红全部出口到欧美及日本、韩国等国家,产品供不应求。

紫胶虫

动物染料浅析

动物染料浅析

紫胶虫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生活在寄主植物上,吸取植物汁液,雌虫通过腺体分泌出一种纯天然的树脂—紫胶。紫胶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多种行业。在生产紫胶的过程中,需要将色素析出,这个析出的紫色素作为紫胶生产的副产品,可以作为天然染料使用。紫胶虫寄生在豆科的黄檀属,桑科的榕属,田麻科的大叶子 树和鼠李科的酸枣树等40多种乔灌木上。紫胶虫的原产地是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在我国云南、贵州、四川、西藏、广东、广 西、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出产。我国紫胶的最大产区是在云南省境内。我国年产紫胶几十万千克,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还可部分出口。

五倍子

动物染料浅析

五倍子又名百虫仓、百药煎、棓子,为同翅目蚜虫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虫寄生于漆树科植物“盐肤木”及其同属其他植物的嫩叶或叶柄,刺伤而生成一种囊状聚生物虫瘿,经烘倍干燥后所得。此外,五倍子还是一种药材,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五倍子蚜属同翅目,倍蚜科。本科蚜虫无腹管,或腹管退化,口器退化。一般有发达的蜡腺,常分泌白绵状物质,故通常称为绵蚜或绵虫。角倍蚜,有翅型体长 1.5毫米,无翅型体长1.1毫米,淡黄褐色或暗绿色,体被白色蜡质粉末,寄生在盐肤木上,形成不规则的虫瘦,含有优良的单宁类,其倍单宁含量达 53.41%,在工业和医药方面有着重要用途,为著名的资源昆虫。五倍子为常用的中药,有肚贝与角贝两种,我国五倍子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其中湖北为主要产区。由于单宁含量大于其他植物,常作为天然染料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植物染料配伍效果更好。

综上所叙,历史上主要有这些称为动物染料,贝紫已经绝迹,现在还在使用的基本上只有胭脂虫,紫胶虫,五倍子三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