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人类染色的活化石
(2011-06-15 11:37:58)
标签:
传统技艺草木染黄荣华长剑三尺手工染色文化 |
分类: 传统染色 |
草木染,也称“植物染色”,“天然染色”。是利用草木植物提取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从中国字“染”我们可以看出:从水,从木,从九,可以解释为,“染”的活动要从木中提取染料,用水染多次。“九”为多次的意思,不确定就是九。
人类认识染料,是从矿物质开始的,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逐渐人们发现,植物也可以做染料,而且颜色和牢度更好,于是植物染料逐渐代替了矿物染料。草木染开始成为主流。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不衰。
一.草木染的历史
草木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植物制作染料,给纺织品染色。但真正有记载的当从周朝开始。西周时代,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专职官吏,称为“染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录的纺织品与服装的颜色有暗绿、红、黄、白、碧绿、绯红及玄黄等,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染色的染坊,发现了多种植物染料,其中以蓝草最为多用。人们大量种植蓝草,并用蓼蓝制成靛蓝,经发酵后进行纺织物的染色。又比较了紫色、青色、赭色、黑色等不同染料的染色效果。
秦汉时期,人们在草木染的染色方法上开始了新的创新,防染技术开始出现。蜡染,开始出现并流行于西南。当时不仅有蓝色,还有紫色和红色。现在出了蓝色还有少量残留外,其他颜色几乎绝迹。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纹缬”,纹缬也叫“撮缬”、“撮花”、“撮晕缬”,现代称“扎染”。是一种机械防染法,先把织物折迭、撮合,用线捆绑或钉缝,抽紧,即成小结,然后浸染,拆去扎线,即出现白色的图案。使草木染的图案更加丰富。
唐宋时期,草木染的工艺技术更加全面,色谱也愈加完备。明代官方设有颜料局,掌管颜料。而用于制作染料的植物已达几十种。
明代的染色,除皇家专设“蓝靛所”为其服务外,在民间也开设有各种私家染坊,只苏州一地就有染匠几千人(《明万历实录》卷三百六十一),染坊中又有蓝坊、红坊、红漂坊、杂色坊等不同分工。清代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印染艺术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做工精细,蜡纹纹密。乾隆时,有人这样描绘上海的染坊:"染工有蓝坊、染天青、淡青、月下白
;有红坊,染大红、露桃红;有漂坊,染黄糙为白;有杂色坊,染黄、绿、黑、紫、虾、青、佛面金等"。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自周秦以来的各个时期生产和消费的植物染料数量相当大,明清时期除满足我国自己需要外,开始大量出口,而用红花制成的胭脂红输到日本的数量更是可观。
我国著名的云锦,蜀锦,宋锦,所有的名绣,那些斑斓绚丽的色彩全部出自天然染料!出自草木染工艺。
《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共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雪宦绣谱》一书中,对丝线的颜色做了不同的划分。书的最后附有一个“线色表”,将青色分为老菜青、天青等94色;黄有杏黄、明黄、鹅黄等104色;赤有大红、朱红、血牙红等88色;另外有绿、紫、赭、灰等共353色。
《雪宦绣谱》是清代时期中国传统刺绣线的色彩专著,它记载了有95种不同的兰色,140种不同深浅的黄色,88种不同色光的红色,73种不同艳度的紫色,78种不同色相的黄褐色及棕褐色,181种绿色。5种黑色和一种白色。
二.草木染的染料来源及染色工艺
草木染是一个天然染色的别称,其染料大部分是植物染料,但也有极少的动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由于植物染料占绝大多数,我们还是简介一下植物染料的来源。
来源主要有:
1.
2.
3.
4.
5.
6.
7.
总之,天然染料就在我们身边,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目前基本上没有开发,任其荒废,甚至还要对一些害草花钱处理,效果还不好。如果能把这些被遗忘,被废弃的天然植物做为天然染料来收集,开发,利用,生活将会更加环保,更加惬意。
染色工艺
直接染色:产品经过一定的前处理后,将植物染料作为直接染料使用,不添加任何助剂。
媒染法染色:
并不是所有的色素都可以轻易地染着在纤维上,纤维与色素的结合往往需要藉助于媒介的帮助,这种媒介物称为媒染剂。媒染的作用除了具“发色效果”之外,还具有相当程度的“固色作用”,在天然染色中极为重要。媒染有三种方法:染前媒染、染后媒染、同浴媒染
媒染剂的化学成份会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媒染剂除了天然的草木灰、石灰、明矾石、铁锈水、醋等物不会产生公害外,也有使用多种含金属盐的化学品,如醋酸铝、醋酸锡、醋酸铜、醋酸铁等物,这些化学品或多或少对环境有些影响,但比起化学染料来可说非常微小。其中铝、锡、铜、等金属盐因用量极少,且醋酸易于分解,故仍颇具使用价值。
媒染剂可用石灰、铝、锡、铜、铁,会产生不同的发色效果。
3.还原染色:有的染料如青黛染色需要采用还原染色法,这个原理与合成染料染色一样。工艺也几乎一样。如蓝草染色。
三.草木染的现状
不得不说一个非常令人痛心的事实:草木染在中国几乎失传了!有人会认为是笔者危言耸听,其实不然,事实就是这样。判断是否草木染有个很简单直观的标准,那就是首先是否使用的全部是天然染料(不与合成染料混色,套色),染色工艺十分按照草木染的传统工艺来操作,简单说就是不能用化学助剂。按照这个标准,我跑遍了全国的大多数地方,看到的现状是,传统工艺荡然无存,使用的染料除了少数地区使用的还是蓝草外,基本上是使用的化学染料。仅见云南的巍山油价厂使用了紫茎泽兰和几个中药。
蓝草染色是目前唯一还有所传承的草木染技术,在云南,贵州,湖南都还可以看见,在江浙一带曾经盛行的蓝印花布,现在90%甚至更多的是使用化学靛蓝染色,笔者拜访过桐乡的赵宝荣老先生,他告诉我,几十年都没有人用天然染料了,他还是小时候看见父亲用过。让我欣慰的是,我在拜访南通二甲镇的王振兴老先生时,看到了他还保留有一点天然染色的技术,不过产品全部出口,国内没人买,嫌价格贵。其次在浙南据说还保留了一点蓝草夹缬的工艺。
南京云锦博物馆为复原一个明代皇帝的龙袍,仅染色研究就花了2年,实际上不过是几个染料的问题,其他的如宋锦的复原,基本上连天然染料都不知何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草木染技术失传了。
失传的原因,据我分析,有这么几点;
1.
2.
3.
4.
5.
笔者从1993年开始研究草木染技艺。甚为这种曾经辉煌,目前即将消失的技艺担忧。在几乎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一点一点的攻,足迹何止二万五千里?值得幸庆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已经研发成功30多个色系,100多个颜色的天然染料,基本恢复了传统的草木染工艺。2010年在北京参加首届农民艺术节受到大家的好评,获得优秀项目奖。
为宣传和普及草木染,我除了发表一些文章外,还举办一些草木染体验活动,如在武汉举办的活动,参加者众多,大家就近采集的柳树枝叶,荷叶等染出的漂亮色彩让所有参加者称奇!
草木染的工业化进程也在加快,比较著名的是广东的香云纱,就是用天然植物“薯莨”染色的,现在已经大规模生产。传统的蓝印花布,也完全可以用笔者研发的天然染料来染色,那就不仅仅是蓝印花布,而是彩印花布了。
传统技艺要很好的传承,主要在于活化,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那就是只能走进博物馆,挂在墙上。草木染在如今社会的大趋势是关注环保,关注健康的形式下,正迎来第二春,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