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之徒手记】南方不止有嘉木,还有薯莨!

标签:
草木染天然染色染料植物薯莨传统文化手工技艺文化 |
分类: 好色之徒 |
南方有嘉木,大家知,还有薯莨,很多人不知!
是什么东东?就是那黑里透红,与众不同的东东。
科别:薯蓣科
学名:Dioscorea matsudae
别名:薯榔藤、里白叶薯蓣
染色部位:块根
染出颜色:咖啡色调
薯榔属于多年生的藤本植物,生长于中低海拔山区,粗大的块根富含胶质,是先最常使用的染材。当用于染纱线时,将其块根切成小块,把纱线放入一起桩捣来染色。由于块根里含有丰富的丹宁酸并带有黏液,可以让纤维材料变硬,好像加了一层保护膜,同时具有防水与防虫的功能。
薯榔为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藤本植物,全株光滑无毛,茎杆圆柱形,其质甚坚韧,基部长有坚硬的棘刺,上部多分枝,蔓延甚长,常攀附在乔木或灌木丛中。叶互生或对生,革质,长椭圆形至长披针形,基部新形或钝形,全绿,正面绿色,背面粉绿,皆光滑,叶长4至10公分,宽2至5公分。花单性,数多形小,雄花序圆锥状,雌花序穗状,腋生,蒴果三翅状,径约2.5至3公分,种子扁平而藏在翅内,春夏开花,夏秋结果。块茎肥大,长者数节,多须根,表面粗糙且常有疣状突起,其肉质呈棕红或紫红。多年生块茎基部长裸出地面,量多者可挖出二、三十斤以上,为优良的红褐色染料。
相关历史记载:薯榔生长在气候温热的南方,自古即为南方重要的染料,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赭魁今南中极多,肤黑饥赤,似何首鸟,切破中有赤理,如槟榔,有汁赤如赭,彼人以染皮至靴,闽人谓之余粮”。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其根如魁,有汁如赭,故名。”清代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说“此物名储粮,藤似山药,结实如小瓜,以之染葛作汗衫,则不近肤而爽。”上述之赭魁、余粮、储粮皆为薯榔别名。
薯榔有二种,一为薯榔,在山野间自生,未闻有人栽培;一为广东薯榔,原产于粤桂北部及越南一带。两者皆为含有单宁的染料作物,其块茎之单宁含量,前者较少仅百分之4.2至4.8,而后者则较多,可达百分之3至10.6。广东薯榔之栽培皆用块茎繁殖,三、四月间为种植适期,块茎以稍粗大约在100至150公分(克)重者较好,种植之距离以90X60至90者为宜,每公顷约一万两千至一万八千株。……植后满四年后每公顷收量可达六万至七万公斤。薯榔块茎含有单宁,常用作鱼网、网绳、帆布及一般织物之染料。又国内及省内夏布用绢布之漆料皆用此制成。
薯榔含有丰富的单宁酸与胶质,染后的颜色多呈赭红色与漆黑色,过去闽粤生产的香云纱(又称莨纱)与拷绸(又称莨绸或黑胶绸)即是以薯榔汁液涂染,再以含铁质的乌泥媒染处理单面,使丝绸品呈现一面赭红、一面漆黑的高级夏季丝织品。六十年前,较富裕的家庭中,男女主人多少都会有几件“黑绸”衣服,作为过年过节或访亲戚的礼服,“黑绸”即为上述之香云纱或黑胶绸。过去薯榔除了用来染衣服及纱线外,也大量地用来染棉麻编制的鱼网,这主要是因薯榔富含单宁酸及胶质,染色之后能加强纤维韧性,并防止海水腐蚀鱼网纤维之故。另外,先民也以薯榔鞣制皮革,据说也曾有不小的产量。
薯榔的染色可以分为生染法及煮染法两种,生染法为传统染法,昔日染香云纱、染鱼网染原住民纱线,皆以生染法为主。它的染色过程大约如下:
1.将薯榔块茎洗净,然后用菜刀切成薄片状或以刨丝板刨成条丝状。
2.将切刨过的薯榔丝片放进木臼或石臼中,然后以木杵捣碎成泥,如无杵臼,也可以使用榨汁机榨出汁液。
3.若欲染棉麻纱线或鱼网时,可将被染物放进臼中,然后以木杵轻轻敲击,使染汁渗入纤维之中。若被染物为布块时,则先将捣碎的薯榔泥用纱布绞出汁液,再将布块平摊而涂上汁液,涂后晒干,干后再涂,涂刷的次数愈多,则所染的颜色愈深。若薯榔汁液量多,亦可将布片放入浸染。
4.如果喜爱上述所染的黄棕色的话,只要将被染物确实日晒一段时间,然后再行水洗,洗后晾干而成。如果想染得深浓的暗红,也可以将被染物进行石灰或铜媒染。若是想得到如香云纱般的黑色时,则必须将被染物反复浸染薯榔汁液,并进行过乌处理。
5.过乌是用含有铁盐的乌泥浆涂布在织物表面,使得泥中的铁盐与单宁酸产生媒染变化,从而将被染物染成漆黑色。
6.洗去布上泥浆,然后将布块晾干而成。若要染得更深浓的颜色,可以重复浸染与过乌流程。薯莨富含胶质,故生染后染布皆得硬挺。
煮染法与其他植物染料染色基本相同。
也许大家对“薯莨”这个植物很陌生,但说到“香云纱”就会知道了,香云纱就是薯莨泥染制作的。
薯莨最早是渔民喜欢用的,很早前的船帆也是薯莨染色。如厦门复制的古帆船“太平公主号“桅杆上挂着的帆是三个传统手工艺人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用棉布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帆布用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染色方法,用薯榔染制而成。薯榔是一种根茎物,把它捣碎溶解在水里便呈现为红褐色。将帆染色后,易干、防腐烂,因为薯榔的纤维可以把帆的孔堵住,不长真菌。此外,用薯榔染过后的帆可以防阳光紫外线、防风化。
发一组薯莨染色的图片给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