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宁:让你聆听陕北声音
(2015-07-23 10:22:47)
标签:
张亚宁散文子长县作家陕北唢呐陕北秧歌延安窑洞 |
分类: 随笔评论 |
通过多年坚持读书和写作,张亚宁目前已经是三秦大地甚至全国有一定名气的青年作家,而且写作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其散文作品散见《安徽文学》《延安文学》《北方文学》《延河》《陕西日报》《广西日报》等百余种报刊杂志,出版了作品集《命根》《一地花儿》等多部。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精粹》《陕西青年文学作品选》《2014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等选本。有多篇散文作品被选编进入中小学语文试卷和教辅材料,曾获孙犁散文奖奖等文学奖项。张亚宁的散文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作家的他,也得到了子长县文学爱好者的肯定,2015年被推选为子长县作家协会主席。目前他大概是全国最年轻的县作家协会主席。
张亚宁是八零后的陕北后生,但是他对陕北乡间的很多旧事物很熟悉,对陕北地方特色文化也很熟悉,可见他是一个勤于观察、了解、感受和思考生活的好后生。每当读着他的作品,好像把我也带到了陕北的某座高山上或沟壑,带进者窑洞小院或者憨厚忠实的陕北汉子旁边,静静地观望陕北静静地聆听陕北。
我是九十年代从《延安文学》成长起来的写作者,对陕北怀着深深的感情。曾经经常能够收到和阅读《延安文学》,与陕北的多位优秀作家交情颇深,对陕北、陕北生活、陕北作家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张亚宁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走进我的阅读范围并引发我的关注的。我很快就喜欢上了张亚宁的散文,特别是那些陕北特色极浓的散文,比如他的陕北系列散文《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陕北道情》《陕北的春雨》《酿酒的母亲》《陕北的雪》《老黄风》等等。这些陕北味道浓郁的散文,深深迷住了我。我对陕北和陕北作家还是有些了解的,路遥、高建群的小说散文,史小溪的《陕北八月天》《陕北高原的流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刘志成的《陕北歌悠悠》《怀念红狐》等散文,厚夫的《秦直道》,我都反反复复读过,在我读过陕北那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之后,张亚宁的散文,还能够迷住我,确实很不容易。
张亚宁的散文,时代生活气息很浓厚,文化含量和文化价值很高。他写陕北秧歌、陕北唢呐、陕北窑洞等等与陕北有关的民俗文化、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对保护和传承陕北地方特色文化有很大价值的。在这一点上,张亚宁是有良知、有明确思想感情倾向的,他很想把陕北的文化、好东西推介给全国读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写起陕北的好东西,张亚宁总是津津乐道、很健谈、词汇丰富、描写生动传神,文章精彩纷呈。
在创作中,张亚宁善用拟人拟物、比喻、排比、夸张等等文学手法,文章写得极其华美。“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陕北秧歌》),“恨不得”“巴不得”“真想”“一心想”,这一系列词语,活灵活现、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陕北汉子们欢快扭秧歌时一边舞一边奏乐的心态,“敲碎”“吹破”“拍烂”“击个窟窿”,这一系列动补结构词语,极其准确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陕北汉子们扭秧歌吹奏乐曲时的快乐粗犷、疯狂有劲。“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陕北秧歌》),“摇着”“摆着”“张着”三个描写动作的词语,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陕北人扭秧歌活动时舞狮子的精彩迷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词语搭配得也极其准确。这一串句子整齐排比排列着,读起来很流畅优美。这样的句子,在张亚宁的散文中不胜枚举。这些精彩描写,可以看出,张亚宁对事物的声音、动作、形状、大小、色彩等等很敏感,观察感受极其细,描写极其准确形象生动传神。“鼓手咬着牙齿,使劲全力打击着那个牛皮红鼓,铜镲手用尽了自己的手力,打锣人把锣提得与人面同高,闭着眼睛忘情地打着,两个唢呐手时而仰面朝天,时而弯腰俯地,时而对吹比高低,时而背对吹奏,再看唢呐手那鼓起的两腮,一会似乎要爆裂了,一会似乎要沉陷了,一会又似乎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在《陕北唢呐》一文中,这一段描写极其生动传神精彩优美,分别描写了鼓手、铜镲手、打锣人、唢呐手的忘情陶醉表演,其中又详写细写唢呐手的表演,有动作、神态神情等多种描写,重点特写他们的两腮变化,修辞手法上运用了排比、夸张等手法,写的文字优美流畅,把陕北人吹唢呐的场景写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让读者感到如同身临其境,亲自聆听了陕北人吹奏唢呐。
张亚宁的乡土物件散文也写得很好,比如《车》等等。在《车》中,作者分别写了架子车、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黑豆车,五小篇散文,写出了乡村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和进步,其中尤其十前两篇写架子车、拖拉机的写得极其好,作者很熟悉这两种车,写得内容丰富、有细节有趣事、语言优美传神,是两小篇极其优美的散文。在《架子车》一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家终于拥有了一辆家里人村里人做梦都想拥有的架子车,帮村里人捎带东西去集市,帮村里人从集市捎东西回村,那些丰富的细节写得极其优美动人。在《拖拉机》一文中,作者写出了村里人三狗第一个购买了拖拉机,当他把拖拉机开回村后,村里人看他的眼光,就是今天的人看土豪金、看亿万富豪的眼光,纷纷热心着给三狗介绍媳妇,而且还有些女孩的父母主动带着女孩来看三狗。写孩子们很好奇地去摸拖拉机,村里人搭三狗的拖拉机赶集、托三狗的拖拉机捎东西上集市,都写得有细节有动作有声音、生动传神、文字优美。因为拥有了一辆拖拉机,三狗简直成了村里人关注和议论的焦点,成了乡村新贵甚至成了传奇人物。
张亚宁散文中,善于综合运用、灵活运用比喻、拟人、拟物、排比等修辞手法,文章写得语言优美传神、准确生动、妙趣横生。“土炕是丑陋的,竹编的席子遮挡了它的丑陋。犹如一个裸落奔跑的孩子,被家人穿上一件遮风挡雨的衣衫,他就立刻精神多了”(《土炕记忆》),这里运用了极其恰当的拟人手法,准确生动地描写出陕北土炕的真实模样。“无法无天的老黄风卷起毛乌素沙漠的沙粒从天边跃来,裹着神秘的面纱,狂舞血腥的双手”“无论老黄风怎么残忍地虐待,种子最终没有倒下,心中一直坚信老黄风带着它们寻找梦想的家园。于是,经历了风风雨雨,在陡峭的山崖安家了,没几日,摇晃着可爱的脑袋,灿烂地笑着”(《老黄风》)……这些都是极其精彩传神的描写,都是准确恰当地运用了拟人修辞格。恰当的大量运用拟人拟物、移用移就等修辞手法,使得张亚宁的散文妙趣横生。
张亚宁写人生经历、人生感悟的散文,写得很有韵味哲理,比如《煤油灯》《屋檐下的草》《懂人性的麻雀》《背着太阳慢慢变老》等等。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是散文好读、打动人的绝招。张亚宁擅长于此道。在《煤油灯》等文中,张亚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手法,把一个个细节写得很生动迷人,比如“于是我每天都假装着去老师办公室喝一次水,专门关注空着的墨水瓶子是否丢弃。老师丢掉以后,我偷偷地捡回并藏在书包背回家,当天下午就做了一盏精致的煤油灯”……
张亚宁的《秋在农村》《纪念逝去的村庄》《生命的种子》《铁》等等散文,时代气息很浓,表达了从乡村走进城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困惑,感情极其丰厚,文字极其优美。《城市菜园》,写进城生活的乡村人特别是老人对乡村劳动生活的怀念。《寂寞的乡村》,写乡村空巢老人的寂寞孤独。《纪念逝去的村庄》,写一个彻底的空巢村、一个废弃了的村庄,“村子里的人全部出去打工去了,加之邻村的学校撤了,孩子上学也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大多家户搬出去不是在镇子上供孩子上学,就是在县城打工。村里余留的只有年纪高的人。几百人的大村子,走得剩下十几个人。顿时,我能体会到村子寂寞的感受”。《心中有条河》,写城市化推进,乡村衰败,河流变样……这类文章,反映了当下城乡生活中确实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人们的生活困境,由于作者感受强烈、感情真实浓烈,都写得极好。有些散文,如果作者能够换个角度思考和叙述,换一种心情感情,则会写得好得多。比如《懂人性的麻雀》,如果从这些小鸟的可爱、打破了乡村的太过于宁静、生活太单调、总是一如既往地热爱乡村生活、为乡村生活不厌其烦地歌唱等等角度来写,文章就会更美丽。
张亚宁的这样的好散文还很多,每次读着他的散文,我就好像行走在陕北大地。这是张亚宁以“陕北”为中心而创作给了我聆听陕北声音的机会,我愿张亚宁能持之以恒,带着更多的读者去陕北这块热土上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