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炊烟的味道》有感

(2014-08-18 09:20:41)
标签:

教育

炊烟

腊肉

味道

故乡

读《炊烟的味道》有感

杨大泽

  炊烟作为乡村一道优美的风景,常常被艺术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陶渊明笔下的炊烟给人恬静闲适之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让人不禁憧憬闲适自然的田园生活;邓丽君歌声里的炊烟给人甜蜜的回忆,“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的歌词让人回忆起甜蜜的爱情;展子虔画中的炊烟则给人春天的暖意,白云出岫,花团锦簇,春意盎然。

  读到楚雄本土作家余继聪的这篇散文时,我就在想炊烟的味道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仔细读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笔下的炊烟内涵如此丰富,炊烟的味道是童年的回味,村庄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散文以炊烟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三件往事。一是自己童年的时候调皮捣蛋,在一个烟雨连绵的下午,作者和几位小伙伴偷偷地去摘村里老头地里的黄瓜,结果被发现,小伙伴们被老头追赶得狼狈不堪,但最后总算抱着黄瓜逃脱,吃上了香脆的黄瓜。第二件事是作者读大学的时候,孤身在外,常常想念家乡,他把对家乡的思念都寄托在了吃腊肉上,尽管豪华的食堂里菜品玲琅满目,可作者最钟情的却是角落里常摆的一小盆腊肉。作者说腊肉久经炊烟熏炙,自然有了炊烟的味道。吃着腊肉,他可以暂时忘记孤独,想到袅袅升起的炊烟,想到家乡的村庄和亲人。第三件事是每次作者回家,他母亲都会急着去拾柴,生火,为他做一桌香甜可口的饭菜,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吃一碗开水泡饭就行,可母亲仍旧会到地里去拔回蒜苗,做儿子爱吃的腊肉炒蒜苗,然后一家人坐在火塘边围炉夜话。

  通过这样一篇简短的小文章,作者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娓娓道来,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排比铺陈的磅礴气势,却扣动读者的心弦。炊烟在作者的心里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景色,而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对乡土的眷恋,更是对家这个温馨港湾的依恋。

  从《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到唐诗中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再到纳兰性德词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是一个永恒的文学话题。无论是人生得意时还是惆怅痛苦时,对故乡的思念永远萦绕在心头。我们取得成功的时候会高兴地与家人分享快乐,痛苦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家人,与家人一诉衷肠,痛苦烦恼便烟消云散,家始终是我们最大的后盾。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在实现了下一层次的需求之后,就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作者对炊烟、村庄的这种眷恋其实也是许多游子的共同心理,游子背井离乡,或外出求学,或外出打拼事业,许多年后,他们虽然事业有成,衣食住行这些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安全感也有了,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但他们却依旧惦记故乡,对家乡仍然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其实就是缺了一份归属感。因为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这里有含辛茹苦的父母,有疼爱自己的亲戚,有童年的记忆……

  与西方海洋文明崇尚冒险精神不同,农耕文明下的儒家文化提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道路,家庭的美满是对君子的最起码要求。儒家文化为华夏人注入了特有的乡土情愫,家始终是生活世界中温馨的港湾,个人精神世界的根系所在,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感受到炊烟的味道。

            (作者单位:云南楚雄州南华县国税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